早在弥漫紫外背景被观测到之前,天文学家就已经预言了它的存在。一方面,这是由于星际尘埃能够使紫外光明显变弱,即消光现象。消光的主要方式包括散射和吸收。其中,散射只是改变紫外光的方向,因此,恒星周围的星际尘埃会通过散射使得星光成为弥漫紫外背景辐射。并且,弥漫紫外背景辐射的强度和空间分布还能够用来研究尘埃的反射率以及尘埃颗粒的大小、成分等性质。另一方面,早期天文学家更感兴趣的是,理论上,作为宇宙中重子物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温热星系际介质也可能成为弥漫紫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并不知道哪个成分占主导。
1967年起,库尔特(Kurt)、贝利亚耶夫(Belyaev)、早川(Hayakawa)以及利耶等人使用苏联的金星号行星际探测器、探空火箭、轨道天文台(OAO-2)系列卫星等对弥漫紫外辐射进行了观测。然而,不同的观测视场和天区给出了非常不同的结论,流量之间存在着3个量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还无法扣除热星等点源的贡献。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视场和高灵敏度的阿波罗-联盟号计划和法国的D2B-奥拉卫星使得排除点源的干扰成为可能。发现大多数远紫外弥漫辐射来自银盘附近,并且与银盘上的中性氢柱密度相关。这说明了,弥漫紫外辐射由银河系的成分主导,主要来自星际尘埃对恒星星光中紫外部分的散射。这一结论得到了预报6号(Prognoz 6)、远紫外分光探测器(FUSE)、旅行者号、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等一系列探空火箭及卫星紫外探测的证实。图中显示了2015年GALEX望远镜给出的远紫外弥漫背景,空间分辨率为1度。其中,蓝绿色表示明亮区域,红黑色表示暗淡区域。蓝色圈表示TD1望远镜给出的远紫外亮星。还标出了部分星座。从图中可以看到,最明显的远紫外辐射来自银盘。与其他波段辐射的对比分析表明,远紫外背景与尘埃辐射的100微米IRAS背景存在关系。也就是说,尘埃辐射越强的地方,远紫外背景也越强,远紫外背景由尘埃散射主导。
此外,地球外层大气产生的大气辉光和太阳系黄道面上的尘埃散射太阳光产生的黄道光也会成为弥漫紫外观测中的污染。前者由莱曼α、中性氧的发射线等主导,后者能够通过观测方向和太阳以及黄纬的距离来估计,并且当观测方向与太阳夹角大于60度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般能够比较好地排除。
更细致的研究中,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100微米弥漫辐射作为尘埃的探针,估计银河尘埃散射对紫外弥漫辐射的贡献,并与观测到的紫外弥漫辐射进行对比,表明除了主导的银河尘埃散射部分,可能还存在着一个比较暗弱的成分。这个成分或许起源于未估计准确的地球大气辉光,或许起源于未被分辨的星系以及星系际介质,也或许是暗物质等其他成分。但它的强弱和起源都尚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