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纺织史 . [纺织品传统纹样]

补子纹样

/mandarin square/
条目作者袁宣萍

袁宣萍

最后更新 2023-12-06
浏览 195
最后更新 2023-12-06
浏览 19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代表官员职位与品阶的纹饰。

英文名称
mandarin square
所属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补子是补缀于各品级官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用来区分官员的职位和品阶。补子纹样具有固定的位置、形式、内容和意义。补服是明清时期官服制度的最重要特征。

补子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唐武则天时。《旧唐书·舆服志》,“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这是记载中首次在官服上装饰动物表示一定的等级、职务,虽与后世的补子形式不同,但标志意义是一致的。元代起,有些服饰在前胸与后背处织有方形的图案,称为“胸背”。如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墓中出土一件男夹袍,前胸后背织有一幅梅花喜鹊图,寓意“喜上眉梢”。但没有证据表示在当时有标志官阶的作用。元代的胸背对于明代补子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制度定型于明代(图1)。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飞鱼、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不属常规官服。

图1 官补纹样(明《三才图会》)图1 官补纹样(明《三才图会》)

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补子纹样,执行也较严格。图案内容大体一致,各品级略有区别,文官(图2):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图3):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图2 文官官补(清)图2 文官官补(清)

图3 武官官补(清)图3 武官官补(清)

以上为表征王公官员身份的补子纹样。除此以外,明代宫廷还曾有过一种应景补子,为宫眷和内臣服用,即按一年四季不同节令饰以相应的纹样补子,正旦节(腊月廿四至正月):葫芦景补子;上元节(正月十五):灯景补子;清明节(三月初四):秋千纹衣;端午节(五月初五):五毒艾虎补子;七夕节(七月初七):鹊桥补子;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兔纹补子;重阳节(九月初九):菊花补子;冬至节(十一月):阳生补子。

明清补子纹样一般用刺绣、缂丝或妆花等工艺装饰而成,有圆补和方补两种,一般来说,王公贵族为圆补,官员为方补。明代官服上的方补是整块的,清代官服前胸上的补子在中间一分为二,后背上的补子则是整块的,这是因为清代的官服是对襟的外褂。补子纹样作为官服的徽标,曾经传播到韩国和越南等国家。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