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是起源于间脑顶部第三脑室正中线末端向外突出的突起。松果体的发生可经历胚胎期和出生后发育两个阶段。
松果体的发生
松果体的胚胎来源及其分化发育过程。
- 英文名称
- development of pineal body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人胚第6周,松果体原基处的室管膜上皮增厚,形成松果体板,以后逐渐发育为一个薄壁的憩室。胚胎第7周,松果体憩室明显突出,发育为松果体囊。松果体囊分为前壁和后壁,二者之间为松果体室。胚胎第8周,松果体囊的前后两壁增厚形成前叶及后叶,以后两叶逐渐融合并且变薄,松果体室最终消失,形成松果体隐窝,与第三脑室相通(见图)。松果体与间脑相连处形成松果体柄。包裹在松果体原基表面的间充质长入,形成小梁,将腺体分隔为不规则的小叶。丘脑上部的神经细胞发出神经纤维,穿入松果体内。
胚胎发育第6周,松果体原基中室管膜层的细胞向外套层迁移,呈滤泡状排列。胚胎第8周,开始出现松果体细胞;到第5个月,松果体细胞明显增生,排列成团索状;第6个月,松果体细胞分化明显,细胞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粒、脂肪内含物及糖原颗粒;随着胚胎龄的增大,细胞器也随之增加;胚胎发育第8个月,松果体细胞已近似成年型,细胞之间出现中间连接与桥粒,并开始分泌褪黑素、加压素和催产素等。 交感神经的分支在胚胎发育第3个月初开始长入松果体,第5个月进入腺实质,其轴突末端与松果体细胞接触。胚胎发育第3个月,松果体内的间质细胞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属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质嗜碱性强,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微丝,微管稀少;核呈长椭圆形,染色质浓密。
在生后的2~3周内,松果体实质由弱嗜铬性的大细胞和强嗜铬性的小细胞组成,前者形成明区,后者形成暗区,两个区域互相重叠,故新生儿的松果体实质呈镶嵌状,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出生后6个月。小细胞是未成熟型,在出生后第9个月明显减少,幼年后期消失。成熟的松果体细胞体积大,伸出细长的突起,形状不规则,胞质内含嗜铬性颗粒,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微管发达。 3~5岁时,松果体接近成人的重量;7~8岁松果体发育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慢。青春期后松果体细胞明显退化,结缔组织增生,此时可见到一些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通常在10岁前后,由于基质的钙化,开始出现脑砂;脑砂大小不一,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松果体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可引起松果体的先天畸形。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刘斌,高英茂.人体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