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美国艾奥瓦州艾奥瓦城,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盖博。1948年本科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1953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受聘于帕洛马山天文台。1957年获美国天文学会华纳奖,1962年当选美国哲学学会会员,196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爱丁顿奖章,1967年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72年获美国天文学会罗素讲席,1973年获富兰克林研究院科里森奖章,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5年获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章,1976年获美国成就学会金质奖牌奖,1971年获瑞典皇家研究院克拉福德奖,1995年当选美国哲学学会会员,2000年获格鲁伯宇宙学奖。
1960年W.巴德去世后,桑德奇成为帕洛马山天文台在宇宙学观测领域的领导者。20世纪50年代用帕洛马山天文台5米望远镜从事恒星演化的研究。1953年他与H.阿普等合作,通过建立星团的赫罗图和对它所作的分析,为今日公认的恒星演化理论作了重要贡献。1956年,他和M.L.哈马逊、N.U.梅奥尔合编《河外星系的红移和星等表》,1961年又主编《哈勃星系图谱》,总结了自E.P.哈勃开创以来30年中对星系的观测成果。1960年第一个把一些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证认为类星体,并发现射电宁静的类星体。1966年与他人合作,首先证认出太阳外的最强宇宙X射线源天蝎座X-1是一个暗弱的蓝星。1972~1975年他以星系团中为首的椭圆星系作光度定标,把红移-距离关系扩展到=0.45。1974~1976年他和G.A.塔曼合作,根据晚型旋涡星系的最亮星和电离氢区线直径的标定,把哈勃常数修订为55千米/(百万秒差距·秒),只及哈勃于1936年的测定值的1/10。1978年和塔曼一起完成对H.沙普利和A.艾姆斯于1931年编辑的《亮星系表》的修订工作,对原表所载的全天1249个星系重新进行分类,并测量了它们的红移。他还致力于延展哈勃图的工作,1978年,已将此项工作推进到
=0.75的遥远星系团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