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者11号(见图)于1964年4月27日发射,进入近地点高度486千米、远地点高度1786千米、倾角28.9度的轨道;同年5月19日开始采集数据,11月17日因电力故障而结束任务,其间科学观测总计持续了23天9小时。
探险者11号卫星的外观呈筒状,本身并不具备指向设备,因此在运行期间,星体本身沿长轴滚转,其上搭载的仪器由此扫描全天。卫星的主要载荷是夹层状碘化铯/碘化钠晶体夹层/切伦科夫计数器,视场半宽约为17度,对能量在50MeV以上的高能光子敏感。为了屏蔽地球周围范艾伦辐射带的影响,这组计数器被包裹在由塑料闪烁体构成的反符合屏蔽层内。在卫星探测能段内的光子不能激发塑料闪烁体,但可以让内部的探测器产生反应;作为比较,来自辐射带或宇宙线中的带电粒子可以激发二者,这样就让所需的信号与带电粒子背景得以区分。
在不到1个月的有效观测时间里,探险者11号总计记录下了22个γ光子以及与之相伴的22000个带电粒子。这批光子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然可以说明不少问题:首先这些光子随机散布全天,并不与银道面等结构成协,因此就暗示了河外γ射线背景辐射的存在;此外,高能光子的较低流量,说明某些预言高强度γ射线产生的奇异理论(如反物质星系)很可能并不正确。虽然根据探险者11号的观测得出的任何结论都还是初步的,但这颗卫星却为γ射线天文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