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对抗是水下空间的信息对抗,主要实现对鱼雷声制导系统、舰艇声呐系统的对抗,被广泛用于保护水面舰艇、潜艇等平台的水下安全。
水声对抗随着水声探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水声对抗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熟。21世纪1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潜艇和水面舰艇普遍装备了较为完善的水声对抗装备,随着水下自主航行器、蛙人等水下新威胁的出现,水声对抗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丰富。
水声对抗的实现步骤可分为威胁探测、辅助决策、对抗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见图)。在威胁探测环节,通过各种水声探测手段感知周围是否存在对方的鱼雷攻击、声呐探测、蛙人或自主航行器等威胁,并对威胁程度进行评估,是辅助决策环节的输入。在辅助决策环节,根据威胁程度,确定需要采取的对抗手段,这一环节通常是在指挥员的辅助下完成的。在对抗实施环节,自身舰艇平台采取各种对抗手段实施对抗。在效果评估环节,利用自身的各种探测手段,对对抗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对抗效果反馈给辅助决策环节,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对抗措施。从威胁探测、辅助决策、对抗实施、对抗评估,到再决策、再对抗,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声对抗过程。
水声对抗按照对抗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声干扰、水声诱骗和水声环境利用3类。水声干扰通过发射大功率噪声信号,提高敌方声呐探测的背景噪声水平,从而干扰敌方声呐对己方平台的探测;或者在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恶化水声信号的传播环境,进而降低敌方声呐的探测能力。水声诱骗通过发射模拟的舰艇回波或舰艇辐射噪声,有的还可模拟舰艇的运动情况,在水下空间产生一个假目标,用于欺骗和迷惑敌方声呐对己方平台的探测。水声干扰和水声诱骗按照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悬浮式、自航式和拖曳式等。悬浮式水声对抗通常将水声设备和器材悬浮在水面或水下一定深度工作,通过舰艇的发射装置布放,按照布放前设置的工作参数实施对抗;自航式水声对抗所用的水声设备和器材具有自主航行能力,通过舰艇的发射装置发射,根据发射前设置的参数自主航行,并发射设定的信号实施对抗;拖曳式水声对抗所用的水声设备和器材由水面舰艇拖曳在后方一定距离,和水面舰艇之间通过拖曳缆相连接,可实时设置工作方式实施对抗。
利用水声环境的水声对抗是指己方平台通过对声学传播环境的评估,选择有利于己方平台声隐蔽的航行深度、航行速度等,降低敌方对己方平台发现概率的方法。这种对抗方法由于实施方便,不产生附加的水声信号,从而被广泛使用,并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