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西洋沿岸,东北距首都拉巴特约100千米。人口351.5万(2015)。平均海拔50米,城市滨海,树木常青,气候宜人。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3℃,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北大西洋通往非洲中南部海上航线的中间站;腹地为富庶农业区,并有极丰富的磷灰石等矿产资源。12世纪,柏柏尔人始建安法城。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侵时遭破坏;1575年又被葡萄牙人占领后重建新镇,定名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阿拉伯语意为“白房子”,因当地建筑多为白色而得名。1755年发生大地震后葡萄牙人撤离。城市改称达尔贝达。1770年由阿拉伯人重建,有欧洲人到此经商、定居。18世纪末,西班牙人获得在此地贸易特权,又改称卡萨布兰卡,1907年被法国殖民者占领。摩洛哥独立后,恢复了达尔贝达的名称,但习惯上仍称卡萨布兰卡。
拥有全国80%的现代工业,消费全国60%的能源,集中全国40%以上的非农业劳动力;食品工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次为纺织、针织、服装等业,其他工业有化学、电子、皮革、酒类和饮料、制药、炼油、建筑材料、水泥、金属加工、机械、车辆装配、造船、轮胎、炼钢、木器、印刷等。商业、金融业发达,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闻名;银行营业额占全国50%以上。
随着人工港的兴建,港口贸易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摩洛哥“经济首都”之称。港口在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第一大港和非洲最大的人工港之一。港外筑有长3180米的纵向防波堤,港内风平浪静,水域面积610公顷,入港航道水深10~12米。有泊位45个,岸线总长7000米,其中水深10米以上深水泊位11个。有磷酸盐、柑橘、谷物、杂货、矿石、煤炭、集装箱、滚装船等专用泊位,可同时接纳20艘商船;其北25千米的穆罕默迪亚是石油专用港,有泊位5个,其中2个大型油轮泊位,可接纳吃水16~18米的10万~15万吨级油轮;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输出货物主要有磷酸盐、石油、煤炭,余为柑橘、瓜果、鱼罐头、铅锌矿石和杂货、集装箱等。输入以小麦、食品、钢材、机器、化工产品、木材等为主。重要渔港,沿海主要捕捞沙丁鱼和金枪鱼。
全国陆上交通枢纽,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首都拉巴特;与马拉喀什、非斯、梅克内斯等城市及磷灰石矿区也有公路、铁路相连。铁路可通往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市西南和东面各设一国际机场,东郊的卡萨布兰卡机场是国内最大机场。全国第二大旅游城市。沿海绵延几十千米的细沙海滩,是极佳的天然游泳场。沿海有建于1993年的哈桑二世清真寺,由前国王哈桑二世创意和设计,是阿拉伯世界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寺。沿海多餐馆、旅馆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市区滨海大道沿海岸伸展约20千米;街道向内地延伸10余千米。阿拉伯古城街道狭窄、曲折,保存原有城墙。城外是法国人修建的新城,有宽广的林荫大道和高层建筑,街道从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向外辐射,与环行路相交。联合国广场一带是市区的商业和行政中心,有银行、旅馆和大型现代商店。临海西部为新的住宅区,多高级别墅和花园,东南部新城人口稠密。工业区主要在东部,沿达尔贝达-拉巴特公路延伸。市内设有各级阿拉伯语和法语学校等文教机构。1961年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在此主持会议,建立卡萨布兰卡非洲国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