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敖德萨(今属乌克兰),卒于莫斯科。出身于工人家庭。1929年移居莫斯科,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作。自1931年起,由于作品无处发表,他学习了波斯语,转而从事翻译工作。1937年,从莫斯科工程经济学院毕业。
卫国战争期间在俄罗斯南部当战地记者,这段生活反映在《右岸》(1942)、《幸运儿》(1945)等诗歌以及随笔集《斯大林格勒的轮船》(1943)里。作为东方语言的翻译家被人熟知,曾把卡尔梅克、吉尔吉斯、卡巴尔达、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民间叙事诗和故事编译成俄语,还用散文的形式翻译了许多叙事诗,如《肖夫舒尔勇士历险记》(1947)、《宽宏大量的玛纳斯》(1948)和《黑暗城的公主》(1961)。他个人的诗作只出版了《见证者》(1967)和《永恒的日子》(1975)两个集子。曾在丛刊《大都会》(1979)上发表一些诗作,引起当局的愤怒和制裁,跟作家V.P.阿克肖诺夫、I.L.利斯尼扬斯卡娅一起主动退出作协。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旬》(1983),首次在俄罗斯文学中描写一个被强制从高加索迁走的少数民族的命运,启示人们思考苏联民族政策的得失成败。此后,还在国外出版了诗集《意志》(1981)、《游牧之火》(1981)和《图画和声音》(1986),收入了他无法在苏联发表的诗歌。苏联改革后,1986年恢复苏联作协会籍,他的诗又开始刊印。1992年发表中篇小说《住户笔记》,记录了敖德萨的一条街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前后20余年的生活变迁。1995年发表纪实小说《扎狄奇金的仕途》。
1995年,获德国汉堡托普费尔基金会颁发的普希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