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圣彼得堡,卒于塔甘罗格。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在涅仁高级中学学习,与作家N.V.果戈理是同学。上学时,编辑出版了校刊《星辰》。1831年起在圣彼得堡生活,曾在财政部、军事部供职。
1833年发表戏剧《达科瓦多·塔索》,获得读者赞誉。1835年发表五幕诗体戏剧《全能上帝之手拯救了祖国》,获得巨大成功。另一部戏剧《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斯科宾——舒伊斯基大公》(1835)也同样获得成功,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常演不衰。1836~1842年创办的《艺术报》是俄罗斯第一本艺术学期刊,其中很多文章由他执笔。1840~1845年,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26部中篇小说、5部戏剧和大量诗歌。其作品一般都刊登在《图书阅读》上,单独发行的有《中短篇小说》(1842)、《随军女商贩》(1854)、《塞瓦斯托波尔的海洋节》(1854)、《中将巴特古利》(1860)等。50年代,库科利尼克的文学声望败落,只有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上演的历史剧《勤务兵》(1852),由于普遍高涨的爱国情绪,获得了偶然的成功。但各家杂志都不愿意再刊登他的作品,他几乎是在被遗忘的境地中去世的。
库科利尼克取材于彼得大帝的小说是他文学遗产中的杰作,这些小说以历史笑话为基础,充满鲜明的生活画面,对话生动幽默,甚至经常不失社会批判的调子。其取材于当时俄罗斯生活的作品也具有心理及道德探索的意味。库科利尼克自称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流派的创始人,认为自己、K.P.布留洛夫和M.I.格林卡分别是文学、绘画和音乐界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