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莫斯科,卒于莫斯科。出身于教师家庭。1941年中断学业,奔赴二战前线,担任卫生指导员,期间两次受伤,获得红星勋章。由于受伤,1944年复员。1952年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
194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穿着士兵的大衣》。之后接连出版了《诗歌》(1952)、《与心灵的对话》(1955)、《前线吹来的风》(1958)、《同时代人》(1960)、《恐慌》(1963)、《在两个维度里》(1970)、《不存在不幸的爱情》(1973)、《战壕的星星》(1975)、《这是名字……》(1984)、《暴风雪》(1988)等诗集。
军旅生活是德鲁宁娜诗歌的主要题材,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是她自己。她在诗中不掩饰自己在战争初期的恐慌,由此更映衬出后来的英勇。她抒写战争中的浪漫爱情,并且坚信:爱情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长久的;爱情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沉重的;爱情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绝望的;但是绝对不存在不幸的爱情,因为即便是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能够涤荡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境界。战争中的友谊也是德鲁宁娜喜好的主题。她经常在诗中回忆战时的女友、牺牲的战士,以及一起经历战争岁月的其他同龄人。德鲁宁娜对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抱有很大期望。她后来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委员,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政论文章。
苏联解体对德鲁宁娜造成沉重的精神打击。社会理想的崩溃,再加上丈夫的去世,促使她选择自杀作为反抗现实的方式:她在自己的车库内用汽车废气毒死了自己。诗人的死亡带给她的同胞们极大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