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较寒冷地区,少数种类延伸到亚热带和热带山地,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仅于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区有2种,大洋洲无分布。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
茶藨子科
被子植物真双子叶植物虎耳草目的一科。
- 英文名称
- currant family
- 拉丁文名称
- Grossulariaceae
- 目
- 虎耳草目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7)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而雌雄异株,5数,稀4数;总状花序,有时花数朵组成伞房花序或几无总梗的伞形花序,或数朵簇生,稀单生;苞片卵形、近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披针形,稀舌形或线形;萼筒辐状、碟形、盆形、杯形、钟形、圆筒形或管形,下部与子房合生,上部直接转变为萼片;萼片5(4),常呈花瓣状,直立、开展或反折,多数与花瓣同色;花瓣5(4),小,与萼片互生,有时退化为鳞片状,稀缺花瓣;雄蕊5(4),与萼片对生,与花瓣互生,着生于萼片的基部或稍下方,花丝分离,花药2室;花柱通常先端2浅裂或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稀不分裂;子房下位,极稀半下位,具短柄,光滑或具柔毛,有时具腺毛或小刺,1室具2个侧膜胎座,含多数胚珠,胚珠具2层珠被。果实为多汁的浆果,顶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时从果梗脱落;种子多数,具胚乳,有小圆筒状的胚,内种皮坚硬,外部有胶质外种皮。
本科的分类地位及科下类群的范畴一直有争议。早期的分类学家不同意独立成科,而是将本科主要的属茶藨子属(Ribes)置于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苏联植物学家A.塔赫他间[注]将该属独立为科(Ribesiaceae),置于虎耳草目(Saxifragales)。美国植物学家A.J.克朗奎斯特[注]不但同意独立成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的观点,而且扩大了科的概念,将鼠刺科(Iteaceae)、南鼠刺科(Escalloniaceae)等科合并进来,将其置于蔷薇目(Rosales)。《中国植物志》在茶藨子科的分类地位和界定上基本上采用了克朗奎斯特的系统。近期的化学分类、花粉形态,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克朗奎斯特系统界定的茶藨子科是一个多系类群;因此,在APG系统中,将茶藨子属独立成科(Grossulariaceae),将之与鼠刺科一起置于虎耳草目,而将南鼠刺科置于新成立的南鼠刺目(Escalloniales)。本条目采用APG系统,共有1属,约160种。中国约有60种。
本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和果酱等,也可作提取维生素的原料。如原产于欧洲的欧洲醋栗(Ribes reclinatum),果实可生食,也是果酱、果酒和饮料的原料,现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已成功引种栽培。本科一些物种也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植物,如原产北美的香茶藨子(R. odoratum,图1、图2)花色很美,有香气,俗称黄丁香。中国北方引种栽培为观赏植物。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CRONQUIS A.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 APG Ⅲ.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Ⅲ.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09,161:1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