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人类学 . 人类学 . 〔人类学分支〕 . 认知人类学 . 主体性

主体性

/subjectivity/
条目作者罗红光

罗红光

最后更新 2023-05-11
浏览 589
最后更新 2023-05-11
浏览 58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被意识建构的自我认知。

英文名称
subjectivity
所属学科
社会学

主体性是源自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而“主体”(subject)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美国人类学家N.J.拉皮特(Nigel Julian Rapport, 1956~ )和J.奥弗林(Joanna Overing, 1938~ )认为,人独有认知、感知、思想、感受和想象这些能力,可逐渐了解自己,从而产生自我意识。主体性概念的多重含义源于英语中“主体”(subject)一词的双重意味:作为一个主体(as a subject)和从属于(be subject to)。即,同样是“我”,根据语境既可以是主我(I),也可成为客我(me)。汉语翻译主体性仅指前一种。如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的“自我主义”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个体主义,主张以我为中心画同心圆,依次表示我与他者间关系的亲疏离合。

主体性涉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诸如存在主义、能动性、人际性、现象学领域的讨论,其中法国存在主义者J.-P.萨特和结构主义者C.列维-斯特劳斯间的辩论尤为著名。自然个体并不能直接发生理性的思维,只有通过与某种外在力量发生关系时才会出现所谓主体性的条件,正如庄子所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主体性的存在条件有以下3层含义:①主知的身心以第一人称出现(我思故我在)。②与感知对象之间发生二元相关性。③超越二元对立的自我再统一(自我的他性)。

主体性在人类学中超越了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对立学说引发了互为主体的讨论。人类学传统上以研究异文化的他者为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这种主体双方的关系在它的学术“基因”中就已存在。他者的主体性问题始终贯穿于人类学的方法论和客观性问题中。人类学家通过“参与观察”学习他者文化,通过主体双方对话建构关于理解的公共性。

  • BIEHL J, GOOD B, KLIENMAN A.Subjectivity: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 Press,2007.
  • MEAD G H.Mind, self and society.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7.
  • HOLLAND D, LEANDER K.Ethnographic studies of positioning and subjectivity: an introduction.Ethos,2004,32(2):127-139.
  • LUHRMANN T M.Subjectivity.Anthropological Theory,2006,6(3):345-361.
  • ORTNER S.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critique.Anthropological Theory,2005,5(1):31-5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