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萨拉托夫,卒于巴黎。出身于贵族家庭。1818~1822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德国哲学,深受德国哲学家F.W.J.von谢林和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1841年和历史学家M.P.波戈金主办《莫斯科人》杂志。1844~1855年担任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主任。1852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在19世纪40~50年代的思想斗争中,舍维廖夫赞成“官方人民性的理论”,和政论家V.G.别林斯基、A.I.赫尔岑等进行过激烈论辩。继论文《但丁和他的时代》(1833)之后,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著作,最重要的有《诗歌史》(两卷,1835、1889)、《古老民族和新兴民族诗歌历史发展中的诗歌理论》(1836)、《俄国文学总论》(1837)、《俄国文学史》(五卷,1845~1860)、《论茹科夫斯基在俄国生活和诗歌中的意义》(1853)、《十八世纪俄国文学评论》(1854)等。诗歌作品有《大自然的动词》(1825)、《思想》(1828)、《夜》(1829)、《悼念莱蒙托夫》(1841)、《2月22日》(1861)等。
舍维廖夫认为任何一种民族哲学文化都是在语言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当前文学面临的任务是掌握世界各种文化的经验和创造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并指出诗人A.S.普希金是民族文学的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