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活动的形态、目的及应用范围不同,体育分为若干类型。体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体育、社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其功能与价值是普世的、历史的和动态的,随着社会的需求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和平美好的人类世界的建立。概括起来,体育的概念如下:①体育的实践形式是身体活动。②体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体育的本质功能因此而产生。③体育的间接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体育的多种派生功能。④体育的发展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体育与社会的互动是体育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语境中,体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国际上没有统合的体育概念,主要用语是“体育运动”(Sport)和“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1993年《欧洲体育运动宪章》关于体育运动的定义是:“通过随意或有组织参与的,旨在表现或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构建社会关系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的一切形式的身体活动”。2003年联合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部门间工作组(the UN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对体育运动作出更具包容性的界定,称之为“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各种形态的身体活动,包括玩耍、娱乐、有组织的、随意的或比赛性的运动及土著运动和游戏”。
“体育教育”多用于学校等教育机构。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教育理事会将其表述为:“体育教育是学校中唯一以身体、体育活动、身体发育和健康为基本内容的科目,旨在促进青少年养成对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为成年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为所有青少年(无论其能力、性别、年龄、文化、种族、宗教或社会背景如何不同)提供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知识和理解的最有效和最具包容性的方式。”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教育理事会的这些表述为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所赞同和支持。
现代体育先出现在欧洲,其体育教育部分在清末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最初以身体训练(Physical Training)为主的“体操”列入学校课程,进而转化为“体育”(体育教育)。其竞技运动(体育运动)部分则由基督教青年会引入中国,最初在教会学校开展,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成为中国体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度在整体上以体育运动作为表述体育的用语,如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的名称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府文件用“发展体育运动”“开展体育运动”等作为体育的表述,但在具体应用中仍按照体育的功能有较为明确的划分,如在教育系统中,多用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突出其育人作用;在训练竞赛体系中,多用竞技运动(sport),以突出其为国争光的功能。在这一时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和为国争光。基于其相应的价值功能,分别对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概念作出界定。
21世纪以来,社会环境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激活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的多种潜在功能,推动体育沿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维度发展,进入众多新领域,出现多维交织的新格局。体育运动与体育教育也呈现出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围绕着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互动关系,体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不断深化,其实践内容日趋多样,价值与功能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当代体育已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展现国家风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基本形态,也是体育发挥其独特功能,实现其多种目标的基本手段。体育的本质特征与身体活动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也是体育实践最鲜明的外在特征。无论是规范性强,组织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摔跤、拳击等,还是随意进行的散步、爬山、骑车等健身娱乐活动,都是由身体活动组成。体育的各种价值和功能都源于身体活动,没有身体活动也就没有体育。体育的这一特征将其与缺乏身体活动的文化现象,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电影、听音乐等区别开来,也将体育课与语文、数理化等文化课区别开来。
身体活动并非体育所特有,其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家务劳动、宗教祭祀、戏剧表演等多种非体育领域。然而,在这些非体育的领域中,身体活动是具有实用导向的,旨在完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任务。身体活动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们的存舍去留,取决于其实用效能。一旦其实用功效弱化,便被边缘化,甚至被取代。于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身体活动日趋减少。不仅如此,这些非体育的身体活动,如生产劳动,尽管在客观上会附带产生某些健身效果,但囿于活动的实用性,其效果片面而有限。体育则不然,体育以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身体活动的设计、选择、组合与实施完全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人在体育中是目的而非工具,这就将体育与非体育的身体活动领域区别开来。
人类社会的大部分身体活动是主客两分的,作为主体的人依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身体活动(如生产劳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人是身体活动的实施者,是主动的;客观世界是身体活动的实施对象,是被动的。主客界限分明,关系明确。但是,在体育中,人以其自己的身体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活动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实施对象,主客同一,均为活动者自己。体育这一不同寻常的特点,使人在身体活动中处于独特的互为主客,主客互动、主客协同的过程中,从而能够迅速、直接、深入、全面地获得自身的各种信息,沿着身体活动这一不同寻常的路径,认知自我、探究自我和完善自我。
体育的上述特点,将身体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效能发挥至极限,通过身体活动这一生物性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目标,以“育体”手段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效能。体育的功能包括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体育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语境中有不同的体现。
体育的本质功能由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是体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体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促进人自身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体育具有独特的,其他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体育的各种功能都是以围绕着人的发展这一本质功能展开的,教育功能奠定了体育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
体育促进人体健康是全身系统性效应,其本质是通过改变身体代谢状态和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系统功能,提升机体机能水平上限,平衡协调身体各系统关系,限制致病因子作用,从分子、细胞和器官系统不同层面影响身体结构功能,特别是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缓解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促进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和防治疾病。
体育能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质密度以及抗弯、抗断和耐压的性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能够增加肌肉血液供应,增大肌肉横切面积,促使肌肉粗壮、结实、健美,防治肌少症;能够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与韧带的力量和伸展性及关节的牢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能够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消除脑细胞疲劳,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工作效率,防治神经衰弱;能够提升心肌和呼吸肌收缩能力,改善血管弹性,提高心肺功能,防治高血压和呼吸功能障碍;能够提高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敏感性,促使肌肉分泌鸢尾素等活性物质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身体组成,防治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能够减弱氧化应激和慢性炎性反应,影响染色体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延缓细胞和机体衰老;能够增加NK细胞及其他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抑制肿瘤生长;能够促进内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缓解精神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防治抑郁症。此外,能够产生并激活纤溶酶以抗血栓形成,优化肠道菌群,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慢性疾病也有良性干预效果。
体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完好心理状态,与认知功能、情绪、自尊等密切相关。
体育通过提高大脑的新陈代谢(如脑血流、氧消耗和葡萄糖的使用),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增加脑神经突触数量和灰质体积,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效率,有效减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的进程,改善老年人速度、空间、控制有关的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能够通过促进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合成,调整大脑中内啡肽及阿片类物质的活动,调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等,使人获得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有效缓解压力,降低紧张、愤怒和慌乱等负面情绪,积极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能够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量提高心理应激水平,使心理承受能力处于较高的状态,在外界的强烈刺激下能保持心理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能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时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水平和主观幸福感;能够通过克服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的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的客观困难和紧张畏惧、疲劳伤痛的主观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体育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进行的,参与者基于规则和道德,围绕着人类社会多种基本社会关系,展开一系列社会互动。参与体育的过程也是参与者社会化的过程。体育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是提供社会规范教育。体育运动是以遵守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为前提的活动形式。参与者在体育运动中,自觉自愿地接受其规则和群体的约束,并通过其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某些特性。社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法制观念等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培养和规范,社会的群体观念、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的形成等能够通过体育予以促进。通过良好的体育行为,促进良好的社会行为是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促进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体力、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要求人们有较强的自发性、自制力和反复练习的耐心和恒心。参与体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有效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以及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具有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体育运动以个人和集体项目为基本类型。在个人项目对抗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是竞争关系;在集体项目对抗中,个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合作与竞争是体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体育永恒的魅力。体育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特性对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积极进取、坚韧顽强、敢于拼搏、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此同时,这样的合作与竞争环境促使个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融入群体中建立良好的群际关系,这些关系与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互动。这种互动为参与者提供了社会角色尝试环境,使其在体育场景中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到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准则。通过参与者自愿参加的体育活动,将社会准则潜移默化于参与者的思想深处,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扮演好与自己的社会位置、社会身份相符合的社会角色。
体育的派生功能指体育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体现的价值和引发的效能。体育的派生功能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
体育不仅通过改善劳动者的健康状态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越来越成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这一新兴业态被誉为快乐产业、幸福产业、绿色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大文化产业、大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势头表明,它具有成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发展体育产业是培育和打造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新业态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
运动健身、运动保健、运动医疗、运动休闲娱乐、运动场馆装备、高水平赛事观赏、智能体育软硬件产品,满足了现代人类社会在健康水平与身体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情趣提高方面的需求,多元化的体育产品生产、旺盛的体育消费需求锁定了未来社会消费升级的方向。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再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导致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用工数量不断下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以体验、互动为主要消费方式的体育产业有利于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社会就业吸纳水平,扩大就业渠道,带动社会就业。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巨大,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传媒、养生养老、保健康复、医疗医药、食品饮料、商业和主题地产等均有互利双赢,交融发展的机会。其中,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养融合、体育与主题地产融合的发展空间最为显著。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体育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而且也催生出一批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新业态。
体育是世界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兴趣和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政治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体育相继实现从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到强健体魄、振兴中华的历史性转变,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全面融入世界体坛的历史性转变,从体育基础极其薄弱、运动水平极其落后到发展成就辉煌卓著、国际影响不断增强的历史性转变,展示和践行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统领全局作用的举国体制和相应的发展体育道路的制度和道路自信。
中国体育实践印证了体育作为政治软实力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功能:一是国家展示功能。体育是国家政治体制、政府治理能力、国家成就形象、社会文明进步、民族精神弘扬、人民幸福生活的综合展示的窗口。国际体育赛事和大型运动会的举办,为在全球范围传播和全方位展示国家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供平台;二是民族聚合功能。体育是执政党凝聚和感召民心、增强民族向心力、整合和汇聚国家力量的纽带。通过发展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事业,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激发国民的荣誉情感、爱国情怀,将政府、政党与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三是民主建设功能。体育是提高公民规则至上行为、公平竞争态度、有序参与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公民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四是人类沟通功能。体育作为全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增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了解和包容,减少社会制度偏见、文明冲突隔阂,促进全人类求同存异、和谐共荣,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的桥梁,充分发挥“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摆脱宗教束缚、消弭战争戕害、寻求个体健康、追求自由平等、追逐人性解放的文化标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整合等多种功用。体育文化体现在体育竞赛规则所指向的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所指向的精神文化和体育用品所指向的器物文化。
体育文化能够完整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张扬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展现人的生活方式。遵守规则、坚守诚信、恪守承诺、信守合作、笃守荣誉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对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在社会共同体中能够为坚持和维护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吸引、团结和凝聚来自社会不同方向、不同阶层的人群,能够将多种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整合,推动这些社会力量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从传承走向创新,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能够在体育文化中得到强化。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所创造和展示的体育精神,能够鼓舞、激发和激励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为夺取胜利而奋勇拼搏的信心与斗志,从而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成为各主办国向世界彰显民族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舞台。体育文化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灵魂,在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明交流与互鉴,减少不同民族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分歧与冲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体育是社会生活中极具建设功能的领域,对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目标的实现具有独特的功效。作为人类社会中少有的可以覆盖全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层次丰富,类型多样,内容齐全,任何一个人无论其身体强弱、年龄大小、受教育时间长短、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在体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育以平等参与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浓缩在人们自身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过程,在体育中人们形成的平等参与意识、参与规范和参与行为,形成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氛围,对建立家庭和美幸福、社区和融共济、社会和美与共、国家昌和兴旺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在助力社会管理、推动公民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卓越的功效。体育助力社会管理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活跃自治的体育社团组织和体育自愿服务能有效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能提升城市综合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深入开展的基层体育活动能促进社区建设,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能校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促进学校治理水平的提升等。体育推动公民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公民。在运动中学习公平竞争,培养互助精神,开展团队协作,接受规则约束,其实质是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素质。体育为之提供了少年时期开发启迪、青年时期形成保持、成年时期维护提升至终身受益的实践路径。体育有促进民族团结的效能,因为体育是极具亲和力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超越国家、地区、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最大的兼容性,以无障碍交流形式,深为各民族崇尚和喜爱。体育运动使人们在公平竞争中崇尚胜利者,宽容失败者,在身心快乐中体现化解纷争的包容性和达成共识的境界,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中促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
体育的生态功能与生俱有,它内生于体育的人文关怀,外显于体育的生态构建。人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相依存、共进退,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将人的生命体融入其所依存的环境。今天,人类社会面临工业文明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体育的生态功能的现实意义得以充分展现。体育的生态功能基于体育固有的人文关怀,通过体育将当代人对自身的关怀,延伸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确保人类社会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方面。在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方面,主要是以绿色体育来保护自然环境。体育不仅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健康的日常行为,减少环境压力,而且通过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提高体育活动的资源利用效率来践行绿色体育。在城市,坚持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推进园林体育化,实现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大力发展空中(楼顶)运动场、地下运动场,大型闲置工厂进行运动场改造;在农村,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建设运动休闲场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农地、林地。与此同时,通过对运动场馆和大型设备进行节能节水改造,采用绿色能源和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对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游艇俱乐部实行严格的环保评价,以避免对建设地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在全球举办的所有国际体育大赛场馆与运营均采用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此外,作为宣传和展示节能环保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在体育场馆中禁烟,提倡垃圾自带,在户外运动中发出“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的倡议所产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体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修复和维护社会生态方面,主要以人文体育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体育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是可以全员参与的极具亲和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国际社会层面,体育超越国家、地区、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罕见的极具兼容,又易于交流的文化形态。体育强调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差异的尊重,包容和理解,倡导在保持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同时,积极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以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促进和平美好的国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层面,体育通过其特有的各种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予以关怀,对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予以关照,对人与社会融入予以关切,在促进公民社会建设,民族团结和强化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 任海.当代体育发展与体育概念的界定.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5):4-7.
- 任海.论体育现象.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277-280.
- 鲍明晓.体育助力“五大建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7-11.
- 何志武.政治软实力视角下的体育功能拓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