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关系一般发生在非两性关系中,从而与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相区别。友人关系一般会经历相识、缔结、保持、发展(包括恶化与中止)等多个阶段。
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的友人关系一般也被称为同伴关系、友伴关系。从该学科角度看,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交往中心自家庭成员向同辈群体转化的时期,这是个体形成友谊的最初阶段。从仅关注共同活动,到强调友人间忠诚、信任、互助,再发展到价值观、情趣、性格等方面的契合和相互的欣赏和喜欢,友人关系经历了阶段性变化。友人关系可以持续人的一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之间。
社会心理学解释友人关系的建立动机主要有“人际吸引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吸引理论主要是从人类亲和本性出发解释友人关系的建立保持或中断的动机,认为个体之间在互动时,会因熟悉和接近产生交友的行为,以满足自身的归属需要。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从资源、利益互惠解释个体间可能建立、保持或中断友谊的动机。除此还有强化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情感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可以对友人关系提供解释。
对友人关系的研究一般分为个体水平和人际水平。个体水平的研究主要从友人关系中个体之间的缔结关系意愿、情感支持、互惠强化等角度进行。自愿是友人关系的一大特征,因而有别于亲属关系和工作关系。友人关系被定义为“自愿的相互依赖”,强调了友人关系的非功利性,主要是情感连接。当情感连接出现危机时,友谊便会中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H.凯利(Harold Harding Kelley,1921~2003)从人际水平出发,提出友人关系具有三个特征:①双方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相互作用之中。②双方进行许多共同的活动。③双方产生的相互影响是强烈的。他提出“相互依赖理论”来解释友人关系,强调了友人关系的动力性。
美国学者R.海斯(Richard Bevan Hays,1948~ )则强调了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友人关系是两人长时间的自愿相互依赖,这种依赖由于参与者的社会情感目标以及投入各种类型和等级的交往、亲密度、情感和相互帮助而不断增强。对于友人关系的质量,一般从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帮助与指导、冲突与背叛以及冲突解决策略等角度进行测量。
与社会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友人关系的一般发展模式不同,发展心理学家则更为侧重研究个体在人生所处各阶段表现出的友谊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分期理论,同时对友谊质量及其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也有一些相关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