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站全年运行,拥有多座建筑,提供后勤保障人员、交通机械、通信、医疗、生活、居住、能源供给、实验室保障等条件。站区拥有多种交通和工程机械设备,能满足冬夏不同季节雪面、路面等多种地形环境下,单人及多人的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度夏站规模较小,仅在夏季对考察队员开放,在其他季节没有人员留守,只有少量设备开展自动观测。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中国建立在南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基地。一般分为越冬站和度夏站两类。
- 英文名称
- China polar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ion
- 所属学科
- 海洋学
中国建立的第1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纬62°12’59",西经58°57’52"),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0米。夏季最高气温12℃,冬季平均气温-8℃,最低气温-27℃,空气湿度较大,海风含盐量高,全年大风天数在60天以上。建筑面积约4082平方米,有大型建筑12座,可容纳20人越冬,40人度夏。建有生态动力学实验室、气象观测站、野外观测台等,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测绘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中国在南极大陆上的第1个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普里兹湾畔(南纬69°22’24",东经76°22’40"),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夏季最高气温9℃、冬季平均气温-23℃、最低气温-46℃,全年大风天数约180天,晴天约220天,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建筑面积约7436平方米,有大型建筑17座,可容纳25人越冬,60人度夏。建有雪冰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南极臭氧观测、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理、环境监测、人体医学等科研观测和研究。中山站是中国东南极内陆考察必经之地,也是中国航空活动的枢纽,为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有力的航空、地面支撑和应急保障。
中国第1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距中山站1258千米,平均海拔4090米,冰厚3500米,年均温度-58℃、最低气温-82℃,紫外线强度大。中国南极昆仑站为度夏站,现有建筑面积约558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20人度夏。昆仑站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并支撑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科学工程。
中国第2个南极内陆考察站,2014年2月8日完成主体建筑建设任务。位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南纬73°51’,东经76°58’),距中山站约522千米,距昆仑站715千米,海拔高度2621米,冰盖厚度1900米。站区总规划建设710平方米,可供20人度夏。主要开展冰川和气象学观测、空间物理学观测,并配置与以上观测系统相匹配的远程通信遥控自动供电系统,可实现部分设备在冬季无人值守情况下连续运行。
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建立于2004年7月28日。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镇(北纬78°55’,东经11°56’)。夏季平均气温为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为-15℃。中国是第8个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主体建筑为一栋两层建筑,总面积为567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18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建筑外设有雷达等观测场地。站区配备必需的生活、通信和小型野外考察车辆、橡皮艇等后勤保障装备。黄河站可开展高空物理、大气环境、海洋生态、冰川、卫星大地测量等多学科观测和研究。
2018年10月18日正式开站,位于冰岛北部阿库雷里的凯尔赫(北纬65.71°,西经17.36°)。占地面积158公顷,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主要开展极区空间环境、北极生态环境、极区大气和气候学、海洋等科学观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