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学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 城乡规划学 . 城乡空间规划(上) . 城市总体规划法规标准规范 . 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

/city population size/
条目作者张莉

张莉

最后更新 2023-03-31
浏览 278
最后更新 2023-03-31
浏览 27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英文名称
city population size
所属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学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此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依赖城市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人口规模既是衡量城市大小的主要指标,又是城市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特征。

城市人口的多少取决于采用哪种城市地域类型和人口统计概念。按照城市行政范围统计的人口规模总量,称为市域人口规模;按照城市实体地域(建成区)范围统计的人口规模总量,称为城区人口规模。中国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有过多次调整,城市人口规模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按照2008年《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中国城市人口的类型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等,这些概念与城市人口规模统计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的人口。户籍人口的概念来自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人口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一般指居住在城镇的居委会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的生产活动,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业人口一般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集体土地,享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尤其是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增多,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居住地和就业部门方面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一些地区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但是土地承包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仍然存在。

流动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在流动人口的统计上,随着人口调查的变化,界定离开户籍所在地的标准和居住实现标准都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离开户籍所在地的标准从跨县(市、区)到跨(镇、街道),居住的时限从一年到不足半年。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此地区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此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本地户籍人口。城市人口规模统计应包括居住在城区范围内,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或户口待定的流入人口。对流动人口的统计一般要依赖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

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地所在地,在此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暂住人口相当于流动人口中的流入人口。在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一般有1年以上、半年以上、3个月以上、1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统计。

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常住人口在统计上包括居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和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学习的人口。城市人口规模指城区范围内居住的常住人口,与城市行政范围对应的城市人口一般称为市域人口,指在市域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城市人口规模变动有几种途径:一是新城市的设立,包括撤销县建制设立市建制;二是城市辖区范围的变化;三是由人口出生死亡造成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四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转化成为城市人口,一般称为迁移增长或机械增长。中国的设市数量在1990年代前期和中期经历过数年的大幅度增长,导致1997年国家暂停了县改市的审批,此后撤县设区与撤市设区的数量开始增加,直到2017年县改市又重新启动。城市数量增加和市辖区范围扩大造成城区地域面积的净增加,成为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途径。中国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是城市人口规模增加的另一种主导形式。2019年全国有1.74亿外出农民工,其中进城农民工1.35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15.9%。进城务工农民是城市外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生活水平等条件远远低于其他城市居民,如何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化水平,是城市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一般分为大、中、小城市,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划分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把城市人口在2万以上至10万以下的称为小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至100万以下称为大城市,人口在 1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中国使用2014城市规模划分的新标准,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划分为小城市(50万以下)、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大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特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在1个区域或国家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人口规模等级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部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金字塔,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的特征和趋势。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一个城市目标和功能的确定,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小,住宅建设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城市交通的运量和交通方式的选择,城市道路的标准和等级,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和标准,城市的布局结构形式,城市与周边城镇的空间组织等等,都与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就是预测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口数量(见城市人口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确定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城市用地的组织和布局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道路、给水、排水等各项城市设施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不匹配,妨碍和影响城市的合理发展,给人民生活造成不方便,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很多。①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是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城市的功能、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城市人口的数量。在进行城市人口规模研究和规划时,经常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通过对水资源、用地、生态、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计算一定时期内该城市能够承载的人口规模数。②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区域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年龄结构等,都对城市人口规模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人口总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流动。城市的交通条件越便利,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越年轻,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越快;老年型的年龄结构则不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③国家政策、区划调整和战争等政治因素也对城市人口规模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对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采取人口规模控制政策,北京市提出了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这是因为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给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沉重负担,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撤县设区、撤市设区等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在统计上造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战争造成世界各国一些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减少;现在的中东地区,战争仍然是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利因素。总之,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多方面因素的分析,主要是确定一个大致的城市人口规模,作为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的依据。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