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自古有将地毯挂在墙壁上的习俗,将其作为帐幕或用于御寒、装饰。中国最早的壁毯实物是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国遗址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平纹编织“人物头像”地毯残片。明清两代,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喇嘛庙,大量应用廊柱毯及有关宗教题材的壁毯。清代后期,内蒙古包头生产丹凤朝阳、百鸟朝凤等题材的小型地毯,也兼作壁毯。20世纪初,北京、天津也少量生产具有国画艺术风格的壁毯。60~70年代,壁毯生产发展较快,北京、天津、上海和内蒙古等地制作了不少具有油画艺术风格的壁毯。1974年,天津制作的大型壁毯《长城》(图1),宽10米,高5米,重280千克,是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品,陈列于联合国总部大厦休息厅。80年代以来,上海、江苏南通等地借鉴西方现代壁毯的技术和艺术风格,创作了一些具有抽象绘画风格的壁毯。其中有的在技艺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地毯栽绒工艺,综合运用各种手工编结工艺,开辟了壁毯的新门类。
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壁毯是11世纪法国制作的《巴约壁毯》(Bayeux tapestry,图2)。它是一幅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人物画壁毯,用羊毛线和亚麻线平纹编织而成。14世纪以来,以通经断纬的平纹编织工艺制作的壁毯,一直作为豪华的工艺品,装饰于宫廷或府第。14世纪,在法国、比利时,壁毯兴盛一时。16世纪,壁毯制作技艺逐渐流传到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P.P.鲁本斯等都曾设计壁毯画稿,其中有很多精品。17世纪,法国在巴黎、里昂等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皇家壁毯工厂。19世纪,壁毯在英国再度风行。20世纪以来,现代派画家P.毕加索、H.马蒂斯等也曾参与壁毯画稿的设计。欧洲传统的平纹编织壁毯已日见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工编结工艺、抽象派艺术风格的纤维艺术壁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