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德国化学家O.P.H.狄尔斯和他的学生K.阿尔德首次发现了这种新型反应,并因此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是一个协同的周环反应,它通过一个单一的环状过渡态进行,在反应过程中没有生成反应中间体。反应的驱动力是形成新的σ键,它比π键在能量上更稳定。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是受轨道对称性控制的。在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中,双烯体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亲双烯体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间能量差比较小,它们之间容易发生轨道重叠,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吸电子基团会降低亲双烯体LUMO的能量,因此亲双烯体上的吸电子基团利于反应,良好的亲双烯体通常含有醛基、羰基、羧基、氰基等吸电子基团。供电子的取代基可以使共轭双烯更加富电子,从而有利于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另外,由于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是不涉及离子的协同反应,故普通的酸碱对反应没有影响。但路易斯酸可以通过络合作用影响LUMO的能级,所以能催化该反应,使环加成反应能在低温下进行。此外,路易斯酸催化剂还可提高区域选择性。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通常具有优异的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
①区域选择性。反应产物往往以“假邻对位”产物为主。即若把六元环产物比作苯环,则环上取代基(假设有两个)之间的相互位置以邻、对位产物为主:
②立体选择性。这类反应都是顺式加成反应,反应产物以内型产物为主,即反应主产物是经过内型过渡态得到的。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构建六元环状化合物的方法,在有机合成化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该反应一次生成两个碳碳键和最多四个相邻的手性中心,所以在有机合成中很受重视。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应用于合成设计上,可以大大减少反应步骤,提高了合成的效率。另外,该反应在某些条件下是可逆的,其逆反应称为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这种可逆性在合成上有时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在实验室要用少量丁二烯时,就可将环己烯进行热解制得;2-环丙烯基甲酸甲酯的合成也利用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