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人类学 . 人类学 . 〔人类学分支〕 . 语言人类学 .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lrf hypothesis/
条目作者张文义

张文义

最后更新 2023-08-12
浏览 265
最后更新 2023-08-12
浏览 26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语言人类学的假设,讨论“语言究竟是对现实的解释还是对现实的创造”这一议题。

英文名称
Sapir-Wholrf hypothesis
所属学科
社会学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源头可追溯到美国人类学家F.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和历史特殊论,E.萨皮尔(Edward Sapir,1884~1939)是博厄斯的学生,B.L.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为萨皮尔的学生。萨皮尔继承了博厄斯关于“语言是对经验的分类体”的观点,认为不同语言是对人类共同生命经验的不同表达模式。但事实上,萨皮尔和沃尔夫两人从未公开提出该假设,更未联名提到过有关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问题。该假说是后人对二人研究的概括。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实质上是对语言到底是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实这一问题的解释。假说有强、弱两个形式:强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在提供一种思维可能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他可能性。弱假说则认为语言的结构和日常语言使用会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强假说已基本被否定。例如,不区分名词性别的语言使用者也可学习其他区分名词性别的语言,或母语中缺失“左”和“右”等词汇的母语者同样可以表达左右的观念。但弱假说依然在学界引发争议。一些支持证据来自简单的认知实验,如母语中强调“东西南北”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绝对方位系统描述方向,而母语中强调相对方位系统的人更会以“前后左右”来作为描述的基准;人们往往会对母语中有相应单词的颜色作出更快的判断,而蓝绿界限最难判断,因为很多语言会用同一单词泛指这两种颜色。

  • DEUTSCHER G.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2010.
  • WHORF B L.Science and linguistics.Technology Review,1940,6(6):207-21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