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美国的M.A.弗格森(Mary A. Ferguson)、G.M.布鲁姆(Glen M. Broom)、S.V.卡特里普(Scott Vincent Cutlip)、S.D.布鲁宁(Stephen D. Bruning)、J.莱丁汉姆(John Ledingham)等人为代表。
关系管理学派
以“关系”为中心来研究公共关系的一种理论学派。
- 英文名称
-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chool
- 所属学科
- 传播学
1984年,美国公共关系学者弗格森在《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跨组织关系》一文中指出,“以关系为研究单位的组织—公众关系为范式的集中提供最多的机会,它将会加速公共关系领域的理论发展”。此后,“关系”观点逐渐被公关学者接受并采纳。1994年,布鲁姆、A.H.森特(Allen H. Center)、S.卡特里普(Scottm Cutlip)在《有效公共关系》一书中,将“关系”概念引入公关定义,认为公关的最终目的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此后,莱丁汉姆、布鲁宁、布鲁姆等都对公关的“关系”概念进行了阐述,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公关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系”观点的倡导者弗格森最早提出,应该用public relationships取代public relations,并建议把“组织—公众关系”(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OPR)作为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莱丁汉姆等人把“关系”拉入管理视野,认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需要管理,尤其是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应在互利互信的共识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成为关系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与组织有关的个人或机构,包括组织的社区参与、媒体参与、员工参与和社会责任参与等诸多事项。通过关系管理,组织可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关系资源网”。
“关系”观点在强调管理的同时,也对“关系”本身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围绕“关系”的状态特征和目标诉求形成不同的理论观点。比如,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恒定的还是变动的”,其关系诉求是“互相利用的”还是“价值共鸣的”等。这些讨论强化了公关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关系视角的公关研究。如基于关系的社会性面向,公关研究援引社会学“人际关系”“强弱关系”“社会资本”等理论,发展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基于关系的文化性面向,公关研究反思公关与文化工业、消费文化的关联,发展出一套文化批判的研究理论;基于关系的生态性面向,公关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公关生态论”的主张,强调对显性的关系资源、隐性的组织文化和潜性的生存环境等关系资源进行系统管理,从而为组织建立一个和谐、持续的关系生态。“公关生态论”也是关系管理学派重要的理论发展。
关系管理的提出解决了诸如公关是什么,做什么,以及该做什么,功能为何,价值为何等基本问题。一方面,由于关系理论注重长期的关系,因而倡导双赢,注重实质作为、社会责任和传播效果,以利己利人为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关系管理也使公关效果的测量变得更加可行和精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成为公关效果评估的重要方向。此外,关系管理观点的出现也极大提升了公关的合法性,标志着公共关系开始从对民意的操纵转向关系的建立,这是公共关系根本使命的重大变化。
扩展阅读
- 张依依.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 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 张雷.公共关系学派:一种广域的视野.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 布鲁姆 G M,森特 A,卡特里普 S V.有效的公共关系.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LEDINGHAM J A,BRUNING S D.Public relations a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