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乐迁都北京后,明政府在北京不断增设仓库,储存粮米。到明朝中后期,京仓的数量达到56个。在皇城四门设立长安门仓、东安门仓、西安门仓、北安门仓。在皇城以外的有:旧太仓,内设献陵卫仓、景陵卫仓等11仓;新太仓,内设裕陵卫仓、茂陵卫仓等7仓;海运仓,内设泰陵卫仓、永陵卫仓等6仓;南新仓,内设府军卫仓、燕山右卫仓等8仓;北新仓,内设府军左卫仓、府军右卫仓等5仓;大军仓,内设永清左卫仓、旗手卫仓等4仓;济阳仓,内设金吾右卫仓和济阳卫仓2仓;禄米仓,内设彭城卫南新仓、府军前卫南新仓2仓;西新太仓,内设虎贲左卫仓、金吾后卫仓等4仓;太平仓,内设留守前卫仓和留守后卫仓2仓;大兴仓,内设大兴左卫仓。
京仓和通仓的粮食主要来自漕运,仓储数量不一,隆庆元年(1567),京仓存粮678万余石,万历六年(1578),则有1205万石。仓中粮米主要用于发放在京卫所官军月粮,有时也调拨作为边镇军储或赈济灾民。京仓最高管理机构为总督仓场,起初由户部尚书或侍郎兼任,后则专任。下设京粮厅,由户部郎中或员外郎任职管理,户部还在各仓派驻监督主事,负责监督仓储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