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包括预先维修、定时维修、视情维修和故障检查等。主要用于其故障后果会危及安全和影响任务完成,或导致较大经济损失的产品。预防性维修的目的是降低产品故障的概率或防止功能退化。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或按规定的准则实施维修,通常包括保养、操作人员监控、使用检查、功能检测、定时拆修和定时报废等维修工作类型。新设备研制的初期,就应考虑预防性维修问题,提出减少和便于预防性维修的设计要求。应进行维修分析,应用逻辑判断的方法确定设备的预防性维修要求,制定设备预防性维修大纲,规定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的产品、工作类型、间隔期和进行维修工作的维修级别,确保以最少的维修资源消耗保持产品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平。
广义上,预防性维修还包括定期维修和基于状态的维修两种维修方式。其中,定期维修是传统的预防性维修,它依据规定的间隔期或固定的累计工作时间,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维修;基于状态的维修则是通过实时监测产品的使用状态,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决定维修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