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热流测量始于1950年,美国学者A.E.马克斯韦尔(Arthur E.Maxwell)在3米长尖头钢管(直径4.2厘米)的不同部位放置温度传感器作为探针,直接测量温度梯度dT/dZ,并用采样器取得海底沉积物样品到实验室测定热导率K。1954年,英国学者布拉德(Bullard)使用热电偶设计了海底热流计,用来测量海底沉积物的地温梯度,并利用取样器将沉积物样品取回,在实验室测量它的热导率K。1962年,美国学者R.杰勒德等设计出采样器与温度梯度探针联合在一起的热流测定器,也称为尤因型热流测量仪,它的结构是在柱状取样器周围,相隔一定距离安装若干很细的探针,避免了Bullard型热流计在设备插入沉积物时带来的搅动和测量时间过长等问题,使测量工作趋于简便。进入70年代,美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在Bullard型热流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彻底的革新,将Bullard型热流计点热敏元件保留在两端不动,在中间插入了热敏元件组。点热敏元件仍然完成地温梯度的测量,热敏元件组测量热脉冲后的平均温度,用于计算沉积物的热导率。这样李斯特(Lister)在Bullard型热流计的基础上利用“热线源法”的理论,完成了海底沉积物地温梯度和沉积物热导率原位测量的技术革新,即海底沉积物原位测量技术。近年来,又出现了适用于水下机器人作业的热探针和可以消除海底温度周期变化影响的海底热流长期测量设备。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通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多家单位也相继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海底原位热流测量仪器,基本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如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Lister型热流探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掌握了自容式微型探针技术,研制了尤因型地热探针,并应用于中国南海、印度洋海域海底热流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