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涵:①规模体系。区域内不同规模港口的数量和组合特征,港口规模一般用通过能力或吞吐量大小表示。②功能体系。区域内不同功能和性质的港口的数量和组合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联系,港口的功能一般由其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具体的业务用途来确定。③空间结构特征。区域内各类各级港口的地理分布、相对位置关系和联系格局等。④各港口的腹地范围及腹地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两个方向。
不同的空间尺度下,港口体系所强调的内涵不同。①在单体港口尺度,港口体系通常指某一港口内部不同港区或码头构成的体系,强调功能尤其是业务用途的差异。②在区域尺度,港口体系通常指地理上邻近的不同港口所构成的群体,强调规模和功能的差异,以及空间结构特征。③在国家尺度,港口体系则更加强调空间结构特征、区域分工与协同、腹地范围和腹地间的相互关系。
港口体系具有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①群体性。港口体系由地理上邻近的多个类型、等级和职能有所差异的港口构成。②关联性。港口体系内部不同港口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一个整体。③层次性。港口体系内部不同港口由于规模和职能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等级。④动态性。港口体系的各类结构是随区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及相邻港口间的竞争而不断演化的。
影响港口体系演化的因素众多,可以分为技术进步因素、区位因素、航运市场因素、政策和政治因素四方面。①技术进步因素。包括集装箱化、船舶大型化,以及多式联运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②区位因素。包含港口所在城市、腹地经济发展和交通网络的扩张等。③航运市场因素。表现为航运联盟和港口联盟对大型船舶停靠的选择影响。④政策和政治因素。指政府对区域制定的政策会对多港口体系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政治的变迁对港口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高效、合理的港口体系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港口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适用于大型港口建设的岸线与港湾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港口体系的构建应首先着眼于区域港口、产业、城市和腹地资源的统筹组织,寻求能够满足城市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最优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中国,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已基本形成辽宁沿海、津冀沿海、山东沿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七大区域性港口群和油、煤、矿、箱、粮五大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未来,应在已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和区域发展需求及港口-城市、港口-腹地关系的动态演化,优化调整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引导港口体系朝着协调、绿色、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