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萌芽可追溯到1914年,P.贝伦斯[注]为德国AEG电器公司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企业标志,并且应用到工厂的厂牌、信封、信纸、公司建筑、工人宿舍、展示陈列厅、产品包装、宣传文件、广告和其他平面印刷品上。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Olivetti公司在其产品设计和广告设计上全面应用统一的标志字体,形成了具有典型视觉风格的企业印象,成为设计史上的经典案例。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由于战后很多企业由军转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美国IBM公司在内的很多企业纷纷运用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成效。60~80年代,企业形象塑造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传播的有力手段,欧美CIS设计进入全盛时期。60年代末传入日本后,在视觉形象设计之上,又加入了企业文化和经营行为识别等内容。70年代,逐渐形成了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构成的CIS理论体系。构建和推广这一体系,并在企业经营中予以广泛应用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PAOS公司的中西元男。
80年代末至90年代,CIS理论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包括广东的太阳神、浙江的康恩贝在内的一些企业率先导入CIS,使企业形象焕然一新。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只有经过系统整合的形象,才会以系统化、同一化、规范化的识别,形成具有传播力度的形象认知。随后,国内一些企业开始效仿,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设计师的积极实践在与企业经营课题的交织下,引发了一场CI热潮。直到90年代后期,热潮退去,人们对于企业形象的认识回归理性。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员工透过产品、技术、市场、员工、服务、经营环境与公关活动等多方的接触而形成的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认知,单靠视觉形象依然解决不了企业在生产、行销和经营上的内在问题。企业形象需要持续地传播与维护,才能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认知,单靠一时的发力难以持久。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可以作为企业深化管理的工具,通过统一的视觉形象塑造,对内达到明确事业方向,增强使命感、团队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目标,促进企业形成规范而人性的经营方式;对外则要以整体统一、持续稳定的形象传播,创造与社会和公众共生的企业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