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西葡拉美文学 . 拉丁美洲文学

维多夫罗,V.

/Vicente Huidobro/
条目作者陈光孚

陈光孚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99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9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93-01-10~1948-01-02)

智利诗人。

英文名称
Vicente Huidobro
原语种名称
Vicente Huidobro
国籍
智利
出生日期
1893-01-10
去世日期
1948-01-02
出生地点
圣地亚哥
去世地点
卡塔赫纳
代表作品
《阿尔塔索尔》

生于圣地亚哥,卒于卡塔赫纳。出身贵族家庭。少年时被送入耶稣会学校求学,不久辍学到阿根廷游历。1912年,与诗友们合办《青年诗神》杂志,传播现代主义诗歌奠基人鲁文·达里奥的诗歌创作理论和风格。1916年旅居欧洲,在巴黎与先锋派艺术家P.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后赴马德里,结识胡安·拉雷亚等西班牙诗人。返回智利后,于1925年创办《行动》报,参与政治活动。曾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全国竞选。失败后,再次出国旅居,在国外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重返智利。

维多夫罗年轻时推崇法国作家,同时接受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但不久便摒弃了这些流派,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即是“绝对的创造”,并宣称:“诗人的第一个责任是创造;第二个责任是创造;第三个责任仍然是创造。”他把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归纳为:①把事物人格化;②把一切晦涩的东西写得清晰和准确;③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1916年在巴黎正式提出“创造主义”这个名词。他在《论诗的艺术》和《1917年宣言》两篇文章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诗集《阿尔塔索尔》(1931)是其创作主义理论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拉丁美洲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寓言式的史诗。但后来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极端,甚至带有结构主义的特点。

诗作中比较重要的有《水的镜子》(1916)、《北极的诗》(1919)、《逆风》(1926)、《最后的诗》(1949)。还著有长篇小说《勇士熙德》1929、剧本《在月亮上面》1934和文集《宣言集》192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