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天空开放是美国在1978年放松国内规制基础上所制定的国际航空运输政策。英国运输经济学家K.巴顿(Kenneth Button)也认为是美国民航委员会主席A.卡恩(Alfred Kahn)于1979年在讨论放松国内航空运输规制后还追求什么目标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概念。
早在1906年,国际法学会就提出了航空自由(freedom of the air)的原则试图让各国政府接受,1910年的巴黎会议也在政府间讨论了航空自由。航空自由实质上包含了不受限制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的芝加哥会议上,美国就尝试建立包括授予第五航权、运力和运价都不受限制的国际航空运输体制,而这恰恰是美国在1992年以后天空开放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因此,天空开放的思想不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放松国内航空公司规制后才有的新思想或者新观念。
用于表示自由化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的天空开放一词的出现,也远远早于天空开放政策的实践。发现的最早文献是1946年美国国务院交通处前负责人T.布克(Thomas Burke)发表在《法和当代问题》(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杂志第11卷第3期的文章“影响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的势力”,在该文中布克使用了“open sky”,还不是“open skies”一词,用来表示美国赞成的国际航空运输政策自由化原则。此后,1953年第7卷的《西南法学杂志》(Southwest Law Journal)上登载的论文使用天空开放(open skies)来表示普遍授予第一至第五航权。 此后天空开放(open skies)还见于1971年发表于《联邦法评论》(Federal Law Review)杂志上的一篇文章。1973年,发表在《运输经济学和政策》杂志5月份上的文章“航空运输:国际规制的案例研究”, 其中使用的天空开放,明确指减少国际商业航空运输中的市场准入限制。
因此,不论从思想观念还是研究用词来看,天空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研究均比天空开放实践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