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区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属于区域承载力研究范畴。
海区生态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特定海洋区域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
- 英文名称
-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所属学科
- 海洋学
承载力原为力学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可通过实验或经验公式方法进行度量。此后,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引入生物学和区域系统研究中,分别指某一生境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和区域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承受能力。承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798年的T.R.马尔萨斯[注]人口论。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暴发,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相互矛盾与依存关系。迄今已经历了从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到生态承载力的演进过程。承载力研究在人口、城市、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环境规划和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催生了诸如生物物理承载力、文化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等一系列外延概念。中国海洋资源环境或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2015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承载力研究正式由分类走向综合、由理论走向实践。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下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中对海域承载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生态承载力在人类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包括资源(生物)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类。其中,资源(生物)承载力侧重于研究资源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所能容纳某一活动或污染物排放的最大幅度。然而,由于生态系统中资源与环境很难进行严格区分,故单独基于某一视角的生态承载力研究并不完整。海区生态承载力通过对海洋生物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及生态变化的评价,表征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状态趋势。海区生态承载力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①承载体。海洋系统所能提供的生物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自然要素。②承载对象。最大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以及相关社会活动等相关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③承载率。承载体的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之间的比值。此外,由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往往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除受其物质基础、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外,还受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科技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海区生态承载力指导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制定规划的基础。①沿海地区大部分的资源来自海洋。②海区生态承载力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③海区生态承载能力限定了沿海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的上限,从而为区域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限制性要求和指导。但由于海洋系统的开放性、水体流动、生物迁徙、能力转移、陆海衔接等因素,海区生态承载力并非确定不变的,人类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生态保护、保育、恢复及修复等措施来提升承载能力。承载力研究逐渐实现了由分类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基础到应用的转变,但海区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标准化评价与综合计量等仍是综合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海区生态承载力测度方法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扩展阅读
-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等.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科学,2017,39(3):379-395.
- 关道明,张志锋,杨正先,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241-1247.
- 封志明,杨艳昭,江东,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学报,2016,36(22):7140-7145.
- 樊杰,周侃,王亚飞.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266-276.
- 杨正先,张志锋,韩建波,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