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生物海洋学家谢尔曼[注]和海洋地理学家亚历山大[注]于1984年正式提出。大洋生态系的主要特点有:①世界海洋中的一个较大的区域,一般20万平方千米以上。②具有独特的海底地形、海洋学和生产力特征。③生物种群具有适宜的繁殖、生长、摄食策略和营养依赖关系。④受共同因素的作用,如污染、人类捕捞、海洋环境条件等。
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有所扩展,大海洋生态系包括从河流盆地的沿岸区域、海湾到陆架边缘或到近海环流系统边缘的相对较大的海洋空间,具有独特的地形、水文、生产力和营养依赖的种群等特征。该定义不再强调2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事实上有少数大海洋生态系的面积不到1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生态学标准,在全世界沿海地区划分出了66个大海洋生态系。
全球66个大海洋生态系(见表)所占的面积不到全球海洋面积的10%,但是承担了世界80%的海洋捕捞量和100%的海水养殖产量。同时遭受着沿岸大量污染、生物栖息地大量丧失等压力,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计划强调生态系统的管理,倡导长期的、大尺度的管理。管理目标不仅包括大海洋生态系的产品(如鱼、虾、贝等)的可持续生产,还要使大海洋生态系的服务功能持续发挥(如营养盐循环、氧气生产、碳固定等)。大海洋生态系出现的问题不是靠短期的、局部的努力就能解决的,甚至不是一个国家单独能解决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一直在推动大海洋生态系国际计划。
中国沿海分布有3个大海洋生态系,分别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范围包括黄海和渤海)、东海大海洋生态系和南海大海洋生态系。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是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性浅海,沿岸包括中国、韩国和朝鲜等3个国家。夏季,黄海深底层的中央部分出现冷水团,以低温为主要特征,如北黄海冷水团中心表层水温可达28℃,而底层水温可低至4~5℃,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的海域之一。黄海水域出现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渔业挑战及气候变化等多方面问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序号 | 英文 | 中文 |
1 | East Bering Sea | 东白令海 |
2 | Gulf of Alaska | 阿拉斯加湾 |
3 | California Current | 加利福尼海流 |
4 | Gulf of California | 加利福尼亚湾 |
5 | Gulf of Mexico | 墨西哥湾 |
6 | Southeast U.S. Continental Shelf | 美国东南陆架 |
7 | Northeast U.S. Continental Shelf | 美国东北陆架 |
8 | Scotian Shelf | 斯科舍陆架 |
9 | Newfoundland-Labrador Shelf | 纽芬兰-拉布拉多陆架 |
10 | Insular Pacific-Hawaiian | 太平洋岛屿-夏威夷 |
11 | Pacific Central-American | 太平洋中美洲 |
12 | Caribbean Sea | 加勒比海 |
13 | Humboldt Current | 洪堡海流 |
14 | Patagonia Shelf | 巴塔哥尼亚陆架 |
15 | South Brazil Shelf | 南巴西陆架 |
16 | East Brazil Shelf | 东巴西陆架 |
17 | North Brazil Shelf | 北巴西陆架 |
18 | Canadian Eastern Arctic-West Greenland | 澳大利亚北极东-西格陵兰岛 |
19 | Greenland Sea | 格陵兰海 |
20 | Barents Sea | 巴伦支海 |
21 | Norwegian Sea | 挪威海 |
22 | North Sea | 北海 |
23 | Baltic Sea | 波罗的海 |
24 | Celtic- Biscay Shelf | 凯尔特-比斯开大陆架 |
25 | Iberian Coastal | 伊比利亚海 |
26 | Mediterranean | 地中海 |
27 | Canary Current | 加那利海流 |
28 | Guinea Current | 几内亚海流 |
29 | Benguela Current | 本格拉海流 |
30 | Agulhas Current | 阿古拉斯海流 |
31 | Somali Coastal Current | 索马里沿岸海流 |
32 | Arabian Sea | 阿拉伯海 |
33 | Red Sea | 红海 |
34 | Bay of Bengal | 孟加拉湾 |
35 | Gulf of Thailand | 泰国湾 |
36 | South China Sea | 中国南海 |
37 | Sulu-Celebes Sea | 苏鲁-西里北斯海 |
38 | Indonesian Sea | 印度尼西亚海 |
39 | North Australian Shelf | 北澳大利亚陆架 |
40 | Northeast Australian Shelf | 东北澳大利亚陆架 |
41 | East-Central Australian Shelf | 中东澳大利亚陆架 |
42 | Southeast Australian Shelf | 东南澳大利亚陆架 |
43 | Southwest Australian Shelf | 西南澳大利亚陆架 |
44 | West-Central Australian Shelf | 中西澳大利亚陆架 |
45 | Northwest Australian Shelf | 西北澳大利亚陆架 |
46 | New Zealand Shelf | 新西兰陆架 |
47 | East China Sea | 中国东海 |
48 | Yellow Sea | 黄海 |
49 | Kuroshio Current | 黑潮 |
50 | Sea of Japan/East Sea | 日本海 |
51 | Oyashio Current | 亲潮 |
52 | Sea of Okhotsk | 鄂霍次克海 |
53 | West Bering Sea | 西白令海 |
54 | Northern Bering | 北白令海 |
55 | Beaufort Sea | 波弗特海 |
56 | East Siberian Sea | 东西伯利亚海 |
57 | Laptev Sea | 拉普捷夫海 |
58 | Kara Sea | 喀拉海 |
59 | Iceland Shelf and Sea | 冰岛陆架和海 |
60 | Faroe Plateau | 法罗海台 |
61 | Antarctic | 南极 |
62 | Black Sea | 黑海 |
63 | Hudson Bay Complex | 哈德逊湾综合体 |
64 | Central Arctic Ocean | 北冰洋中心海域 |
65 | Aleutian Islands | 阿留申群岛 |
66 | Canadian High Arctic-North Greenland | 加拿大极地-北格陵兰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