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加鱼毒毒性非常强,比河鲀毒素强100倍,是已知的危害性大的藻类生物毒素之一。已发现3类西加鱼毒素,即太平洋西加鱼毒素、加勒比海西加鱼毒素和印度洋西加鱼毒素。
西加鱼毒素主要由附着在热带、亚热带珊瑚礁底栖生态系统中的甲藻冈比藻(Gambierdiscus spp.)产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经草食鱼类、肉食鱼类而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通常西加鱼毒仅限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珊瑚礁周围摄食剧毒冈比甲藻和珊瑚碎屑的鱼类,能够积累西加鱼毒素的鱼类大约有400种。
西加鱼毒素是一组热稳定、亲脂性的高度氧化梯状聚醚,分子量一般在1000~1150。该毒素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西加鱼毒素是电压依赖性钠离子(Na+)通道的新型激动剂,与钠离子通道受体靶部位Ⅵ结合,能增加可兴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强去极化,致使神经肌肉兴奋性传导发生改变,影响对温度的感觉,使中枢神经对体温的调节不敏感。
现已证实西加鱼毒主要流行于加勒比海地区及位于北纬35°~南纬35°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年因食用染毒珊瑚鱼类而发生的西加鱼毒中毒人数达5万多人,中国南部沿海的福建、台湾、香港、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西加鱼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在上述地区采集的热带鱼体内也检测到相关毒素。针对中国海南岛西加鱼毒产毒藻调查发现,有三种冈比藻——太平洋冈比藻(G.pacificus)、澳大利亚冈比藻(G.australes)和加勒比冈比藻(G.caribaeus)具产毒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