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2010年,D.G.博伊斯[注]指出,自1950年之后,海洋浮游植物种数显著下降,其丰度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厄尔尼诺现象、强烈的暴风雨、火山爆发、大量的沉积等自然灾害使得珊瑚的生长繁殖受到干扰,而破坏性渔猎、珊瑚开采和工程建设、废水污染和不合理的海岸旅游开发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干预加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严重衰退。《2008年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指出,全球有19%的珊瑚礁被破坏或完全丧失功能,围垦使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减少了2/3,许多洄游鱼类的生活史受到航道工程施工的影响,使得鱼类的繁殖遇到阻碍,鱼群数量减少。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海洋中所有生物物种、基因及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 英文名称
- marin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 所属学科
- 海洋学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其中包括1万多种海洋植物和藻类、15万多种已知的海洋鱼类。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以及栖息于海水和海底的许多功能未知的细菌和病毒,据估测可能有几百万种。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可为人类提供所必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还能够维护环境的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鱼和野生生物保护法》,要求每个州制定包括非猎物在内的鱼和野生生物的保护管理计划。1972年,美国《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对各类海洋保护区域保护措施有着极其详细的法律规定,为保护诸如珊瑚礁、历史沉船、独特的水生生物栖息场所等海洋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也是美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1973年,美国颁布《濒危物种法》,大大降低了物种灭绝的速度。1982年至1984年,有3种鱼、1种贻贝和1种鸟从濒危物种名录中去除。2000年,美国出台海洋保护区总统令,这些相关法律都对美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工业污染的影响,尽管采取了诸多措施,俄罗斯的生态恶化趋势并未得到缓解,且其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的破坏也愈加严重。例如,水生生物资源的密集利用和严重扩散的水污染,导致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边疆区南部的沿海海域污染日益严重。其中,金角湾是彼得湾化学品和微生物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海湾内个别地区石油和碳氢化合物浓度严重超标,几乎没有生物存活。自2003年以来,为了抑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俄罗斯出台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行动计划》等法律性文件,还专门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并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尽一切努力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
①制定国家战略,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国家管理。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在政策层面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渔业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野生生物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增殖渔业资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自1989年1月14日起施行)中属于Ⅰ级保护的海洋生物有儒艮、白𬶨豚、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红珊瑚等,属于Ⅱ级保护的海洋生物有文昌鱼、玳瑁等。
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签约国。为了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②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重视宣传教育。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了解多样性变动情况,以便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建立和完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网络,开展对重要目标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动态监测,不断积累和完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据库、经济动植物种数据库、生态系统数据库、遗传多样性数据库等,为科研活动奠定基础,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重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倡导人们主动抵制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并对蓄意破坏海洋的行为进行惩处,切实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③将就地保护及异地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生存和保持进化过程的良好场所。中国已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72个,如著名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于许多稀有物种或因过度开发、病害、生境破坏或外来种入侵等人类活动干扰而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可将这些物种转移到受控的条件下加以保护,也就是异地保护。例如,建立海洋馆、水族馆、保护基地和繁育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海洋馆、水族馆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已建有50家左右,而且现在很多大型海水养殖场都建有自己的生物繁殖中心,利用人工条件大量培育苗种,然后再放回海洋以弥补自然海域中苗种资源的不足。异地保护可以为保护对象提供比自然野生条件更为适宜的生存条件和更为方便的科学研究条件,以采取有效的繁殖措施维持物种的存在。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生态系统的退化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退化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根据生态学原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等合理有序地进行生态系统修复。为了开展积极有效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展开相关实验研究,并于2006年和2007年对大亚湾珊瑚礁进行了成功移植。
④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中国已逐渐开始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这便于各国之间就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信息的交流。例如,2000年,中美两国积极推进中美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合作项目,同意通过建立生态基线评价,制定环境和生态监测网,以促进中国北部湾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而在多边合作方面,南麂列岛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在该网络框架下开展了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扩展阅读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BOYCE D G, LEWIS M R, WORM B.Global phytoplankton decline over the past century.Nature,2010,466:591-596.
- HILBORN R.Policy: marine biodiversity needs more than protection.Nature,2016,535(7611):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