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分、使用过程中的水分、生产工艺产生的水分,以及建筑物所接触到的空气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降雨及由温湿度变化引起的冷凝水分等,这些水分都会通过吸附、渗入、漫延、毛细管等作用使围护结构受潮。围护结构受潮后会降低保温性能,诱发围护结构发霉、腐蚀,降低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建筑防潮就是通过构造措施防止和阻止水分对建筑的不利影响。
常用建筑防潮措施:
①设置防潮层。为了防止土壤中的水分和潮气渗入墙体和地面层,通常在墙体根部,地面层底部或地下室墙体的外侧设置防潮层。防潮层一般使用防水砂浆、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混凝土等作为防潮层的材料。
②设置隔气层。一般在湿度较大房间的屋面构造中设置阻止水蒸气渗透的隔气层,防止室内湿气进入保温层影响保温效果。在围护结构中,可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一侧设置隔气层,阻止水蒸气进入围护结构。而另一侧则选用水蒸气渗透阻力相对小的材料,利于围护结构内部的水分以气态形式排出,防止围护结构内部受潮。隔气层可选用防水涂料、防水砂浆、塑料膜等。
③设置吸湿性面层。在围护结构内表面设置吸湿能力强的耐潮饰面或涂料层,如吸水性树脂、水性涂料、陶砖等。利用材料的良好吸水性,当室内湿度大,出现凝结时所产生的凝结水被饰面层吸收,待室内比较干燥时,水分再自行从饰面层蒸发出去,从而防止围护结构受潮。
④设置空气间层。在围护结构温度较低的一侧设置空气间层,切断水分在围护结构中的毛细管效应。空气间层中由于保温材料的热阻而产生的内侧与外侧的温差,形成空气对流,不断从高温侧吸收湿气,在低温侧冷凝,从而保持高温侧的干燥。
⑤设置排湿通道。将干燥空气引入除湿空气中,使其中凝结的水分得以蒸发、排出。当冷热交替作用于外围护结构两侧时,应设置双通道排湿空气层,以防止保温材料受潮。
⑥带电排湿。由于带电潮湿体有较高的水蒸气分压力,能将水蒸气从物体中排除。因此,在墙体的基础部位预埋铜网并接地,使这部分墙脚与地层具有相同的电势,达到防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