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洋底岩石圈 . 海底构造

莫霍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条目作者许东禹

许东禹

最后更新 2023-10-19
浏览 367
最后更新 2023-10-19
浏览 36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全称莫霍洛维奇间断面,又称莫氏面、M间断面。

英文名称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全称
莫霍洛维奇间断面
又称
莫氏面、M间断面
所属学科
海洋学

1909年10月8日,南斯拉夫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cic,1857~1936)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地区的地震研究中发现地震波速度在33千米深度附近发生激变,即出现间断面,纵波的速度从7.0千米/秒左右突变增大到8.1千米/秒左右,横波速度从4.2千米/秒突变增大到4.4千米/秒,所以把这一间断面用他的名字命名。后经观测证实这一间断面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球都普遍存在。莫霍面不仅是物理从刚性到塑性突变的界面,还标志着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变化,推测此界面可能是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类)的化学界面。地质上将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的部分称为地幔。莫霍面深度不一,一般大洋较浅,为5~15千米,平均为7千米;大西洋和印度洋为10~15千米;太平洋中部只有5千米;岛弧地区为20~30千米。大陆一般为30~40千米,平均为33千米;高山地区最深,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深达60~80千米。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