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中华民国史 . 中华民国 . 政治2

北京政府

/Peking Government during Warlord Period/
最后更新 2023-02-09
浏览 504
最后更新 2023-02-09
浏览 50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

英文名称
Peking Government during Warlord Period
存续时间
1912~1928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开始了民国史上的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北京政府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和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上台之初,政局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临时约法》、国会和责任内阁等形式约束着袁世凯的行动,同盟会员在国会中居多数,南方不少省的政权也还掌握在同盟会手中,全国政治格局表现为革命派和北洋派的对峙。1912~1913年上半年,出现了众多的党派团体,舆论也十分活跃,表现出难得的民主气氛。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希望建立现代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但他们的组织松散,对袁世凯独占政权的野心认识不足,缺乏与袁进行实力较量的准备。与此同时,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扩军备战,寻求列强支持,准备以武力建立个人独裁统治。1913年初,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袁世凯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革命党人意见纷纭,仓促中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北洋军而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以及北洋集团独占了全国政权。1913年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先后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机构,为其统治服务。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袁世凯统治时期,镇压了革命派的活动,北洋派也保持着大体一致,因而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体制的基础多在此时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袁世凯对权力的追求仍无止境,自1915年春开始,他积极筹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旋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但辛亥革命之后,共和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袁实行帝制的作为遭到全国各界的反对;同时,袁在北洋派内部排挤手握兵权、对帝制不甚积极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造成北洋派内部的分裂;忙于世界大战的列强也不可能给袁以有力支持。袁世凯称帝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了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在沪、鲁、陕等地发动起义,但因内部分歧并缺乏实力,故影响不大。而进步党在全国反袁浪潮的推动下,联合西南地方势力,打出反袁旗帜,占据了主动地位。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得到全国响应,其势发展迅速。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于6月6日病死。

袁世凯之死,结束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权力分散到各路军阀手中,由此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北洋派内部分裂为皖、直、奉系,先后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北洋派之外的各地大小军阀,如晋系、川系、滇系、桂系、黔系等,凭实力而割据一方。此后,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亦不能控制下属各县,军阀横行无忌,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大多徒具形式,中央政府只能在对外关系上勉强代表国家。

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把持。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临时约法》、国会等民主形式得以恢复,但北洋军阀实际控制着北京政局。皖系首领段祺瑞数度出任国务总理,把持着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部分国会议员及对段不满的派别支持黎元洪与段祺瑞对抗,引发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府院之争”。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职务,6月又解散国会,结果为“辫帅”张勋所乘。7月间,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被段祺瑞率兵打败。其后,冯国璋出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继续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皖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赖日本支持,对内实行武力统一,排除异己。为了独占政权,皖系废除《临时约法》,包办选举,于1918年8月成立新的国会(又称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大总统。

皖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更是鞭长莫及。在北洋派内部,由于直、奉两系实力的扩张,与皖系发生矛盾。直系兵精械足,不甘久居人下,首先提出停止对南方军政府的战争,迎合了民众渴望和平的心理;同时,直系极力攻击皖系卖国,一时又赢得了人心。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在1919年巴黎和会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其陷于孤立境地,直系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占据了优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在奉系的支持下打败了皖系。

直皖战争后,直系先是和奉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因对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双方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政府后,先是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取消安福国会,恢复旧国会,逼迫徐世昌下台,于1922年6月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于1923年6月赶走了黎元洪。然后高价收买国会议员“贿选”,于1923年10月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举国哗然,丧尽民心。同时,直系继续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激化了与各地方军阀的矛盾;并且镇压工人运动,造成1923年2月7日京汉路工人罢工被镇压的流血惨案,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对。反直方面,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则凭实力在背后操纵、控制北京政权。此后,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以及奉系内部均发生矛盾。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奉系又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将冯部挤出京津地区。1926年4月,段祺瑞在内外交困中下台,北京政府由“摄政”内阁维持。

这时,南方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高潮。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军首先攻克吴佩孚部队据守的湖南和湖北,其后攻克孙传芳部队据守的福建、江西和浙江,1927年3月,进据安徽和江苏南部以及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后,因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了北洋军阀以短暂的喘息之机。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北洋各派军队继续抵抗北伐。1928年春,国民党各派达成妥协,进行二次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下令退出京津,向东北收缩。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垮台,北洋军阀统治至此结束。

  • 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
  •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 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