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语音学 . 声学语音学 . 声波 . 频率 . 共振峰

音轨

/locus/
条目作者李爱军

李爱军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94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同一个辅音后接(或前接)不同的元音时,其第二共振峰F2过渡音征虽有升有降,但都会指向的同一个频率值。

英文名称
locus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辅音的不同发音部位对应不同的音轨频率。如图1所示,齿龈爆发音[d]和软腭爆发音[ɡ]的音轨频率分别是1800Hz和3000Hz。

图1 齿龈爆发音[d]和软腭爆发音[ɡ]音轨频率图1 齿龈爆发音[d]和软腭爆发音[ɡ]音轨频率

在爆发音—元音音段组合中,浊爆发音后元音F2的起始频率与此元音时长中点的频率相关。浊爆发音的这个特点,可用元音的F2过渡段起始值与F2的中点值之间的线性拟合回归方程表示,这个方程即音轨方程(locus equation)。

音轨方程是对语音的动态描写,表示语音信号中的辅音发音位置与F2频率(元音起始点和中点)之间的关系。因此,音轨方程可对不同发音部位进行区分分析。

音轨方程还用来描述爆发音及其后元音的协同发音程度。若协同发音程度最大,发爆发音时,元音F2的目标值就已经达到,此时,元音中点的F2频率与元音起始位置的F2频率相同,音轨方程斜率为1;如无协同发音,反映爆发音发音部位的元音F2起始值保持不变,与其后元音的音质无关,音轨方程斜率为0(如图2)。

图3给出汉语普通话的塞音[p]、[t]、[k]与后接不同元音时,测量得到的音轨方程。考察音轨方程的斜率可以发现,双唇音和舌根音塞音的协同发音作用比舌尖音大。音征的变化虽然与发音生理相对应,一种声谱特征是多个发音生理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舌根音的协同发音作用,应做具体分析。

图2 元音-辅音之间具有最大协同发音和最小协同发音时的音轨方程示意图图2 元音-辅音之间具有最大协同发音和最小协同发音时的音轨方程示意图

图3 汉语普通话的[p]、[t]、[k]的音轨方程图3 汉语普通话的[p]、[t]、[k]的音轨方程

  • LINDBLOM B.On Vowel Reduction. In: Report No. 29.Stockholm:Transmission Laboratory,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3.
  • SUSSMAN H M, HOEMEKE K A, AHMED F S.A Cross-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Locus Equations as a Phonetic Descriptor for Place of Articulation.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3,94 (3):1256-1268.
  • 冉启斌,石锋.从音轨方程考察普通话不送气塞音声母的协同发音.南开语言学刊,2006,2:45-54,16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