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音的不同发音部位对应不同的音轨频率。如图1所示,齿龈爆发音[d]和软腭爆发音[ɡ]的音轨频率分别是1800Hz和3000Hz。
在爆发音—元音音段组合中,浊爆发音后元音F2的起始频率与此元音时长中点的频率相关。浊爆发音的这个特点,可用元音的F2过渡段起始值与F2的中点值之间的线性拟合回归方程表示,这个方程即音轨方程(locus equation)。
音轨方程是对语音的动态描写,表示语音信号中的辅音发音位置与F2频率(元音起始点和中点)之间的关系。因此,音轨方程可对不同发音部位进行区分分析。
音轨方程还用来描述爆发音及其后元音的协同发音程度。若协同发音程度最大,发爆发音时,元音F2的目标值就已经达到,此时,元音中点的F2频率与元音起始位置的F2频率相同,音轨方程斜率为1;如无协同发音,反映爆发音发音部位的元音F2起始值保持不变,与其后元音的音质无关,音轨方程斜率为0(如图2)。
图3给出汉语普通话的塞音[p]、[t]、[k]与后接不同元音时,测量得到的音轨方程。考察音轨方程的斜率可以发现,双唇音和舌根音塞音的协同发音作用比舌尖音大。音征的变化虽然与发音生理相对应,一种声谱特征是多个发音生理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舌根音的协同发音作用,应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