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管理学 . 环境监测管理 . 环境质量监测 . 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制度

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制度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条目作者宋国君

宋国君

最后更新 2023-04-26
浏览 134
最后更新 2023-04-26
浏览 13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基于环境要素检测分析结果开展质量现状评价、趋势分析并及时报告的法规性技术要求。又称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又称
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所属学科
环境科学

建立的目的是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大局,组织实施环境监测活动。核心任务是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揭示潜在的环境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监测技术水平提升。依托各类环境监测网的分级业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常规指标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44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230多种国家环境标准样品,以及数百种部门和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每年发布多种环境监测报告,环保系统已建成2399个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事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基础。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环境监测长期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环境监测管理相对薄弱,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不足,环境监测本身仍存在网络体系不完善、技术装备能力不足、技术与方法不完备、质量管理体系亟待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以及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尚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和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九条“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二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④2009年,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目标为建成满足环境管理需求、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公共服务能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以上对中国完善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出要求并奠定了制度基础。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成立,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空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为全国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制度的结构符合2006年联合国的《全球调查预警系统》(global survey of early warning system)报告中对预警体系的描述,由风险知识、监测和警报预警功能、预报预警发布能力和预报预警响应能力(response capacity)4部分构成。

环境风险知识是整个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基础。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过程实质上是对环境系统风险不断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过程。

环境监测和预警功能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降低环境风险危害的中心环节。环境监测是实现预警的重要前提;预警功能则对后续监测预警工作起指导作用。监测工作和预警预报工作相互协作,紧密结合,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①环境监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现场监测和测定,以反映环境系统内各部位的变化情况。它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主要信息来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服务应包括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科学研究性监测3个部分。其中常规监测是主体,对于区域内的重点污染物和重点污染源、重要保护单元要实现在线自动检测,并辅以人工监测,并在必要情况下增加生物监测环节。②预警功能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部分,而预警结果将直接影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运作效果。此功能主要解决两类问题:环境风险事件的发展趋势预测和环境风险事件处理方案的评估。环境评价、环境建模、风险评估等环境系统分析技术是实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预警功能的主要手段,环境风险警报是预警功能的产品,其内容包括环境风险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形成环境风险警报后,发布能力保证警报及时、全面、准确、有序地传达到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发布能力由多种手段实现,包括电视、网络、电台、电话等信息交流方式均可以成为发布能力实现的媒介。

响应能力指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警报通过发布系统传送到各单位和个人之后,各单位和个人针对风险警报采取风险防御措施和风险处理的能力。响应能力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功能的最后一环,其效果决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意义。响应能力在各个环节之中构成最为复杂,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因而其建设工作也最为困难。从概念中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到能够发挥实效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需要落实监测技术体系、预警评估技术体系、信息传输发布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资金人力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工作。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求必须能够实现环境数据采集、信息加工传递、趋势预测预报、风险响应调控、决策支持反馈的环境监测预警功能。依照概念设计内容,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包含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技术研发、法规制度补充完善、机构机制健全等多个层面的工作任务。

①对环境空气质量常规项目自动监测站、多项目自动监测超级站实现监测结果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使监测预警中心控制室可实时掌握各个测点常规污染指标的状况,同时能够实现超级站和其他监测站点非常规项目的监测与观测数据,如OC/EC、气溶胶离子、气溶胶粒子谱、VOC、风温廓线、激光雷达观测、气象参数等,快速掌握本辖区环境空气质量及相关数据。

②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远程控制,实现站点分析仪器质量控制任务的网络化、自动化、远程化;同时具备对各子站的监测数据、仪器运行状况、质控任务执行情况等的统计分析能力,实现对各子站环境空气质量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③建设快速的数据审核程序,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下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小时AQI作业自动化处理,具备面向公众网络的空气质量实况发布能力。

④对污染源数据进行表征化处理,建设数值模型的污染源清单的标准化接口。

⑤实现主要水环境、声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收集功能,可对主要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进展常规统计分析,并能将统计分析结果直观展示。

⑥实现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与站信息化数据中心对接,监测数据和预报结果数据可发往数据中心,同时实现预报预警系统对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的调用。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 付朝阳,金勤献,孙鹏程.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框架研究.环境科学,2008,29(7):2077-208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