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小花蝽是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小花蝽属的优势种,分布范围广,包括亚洲的中国(四川省、湖北省、甘肃省、山西省东北部及北京市等地区)、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其食性广、分布广、适应性好、捕食性强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昆虫。
东亚小花蝽
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花蝽亚科(Anthocorinae)小花蝽属(Orius)昆虫。
- 拉丁文名称
- Orius sauteri
- 目
- 半翅目
- 科
- 花蝽科
- 亚科
- 花蝽亚科
- 属
- 小花蝽属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体型微小,体椭圆形。体长1.9~2.3毫米。头黑褐,长0.26毫米,宽0.37毫米,头顶中部有纵列毛,呈Y形分布,两单眼间有一横列毛;触角第1、2节污黄褐,第3、4节黑褐,第3、4节毛长等于或稍长于该节直径;各节长0.12:0.27:0.19:0.21。前胸背板黑褐,长0.27毫米,领宽0.30毫米,后缘宽0.70毫米;四角无直立长毛;雄虫的侧缘微凹,雌虫的侧缘直,全部或大部分成薄边状;胝区隆出较弱,中线处具刻点及毛,胝后下陷清楚,胝区之前及之后刻点较深,成横皱状;雄虫前胸背板较小。前翅爪片和革片淡色,楔片大部分黑褐或仅末端色深,膜片灰褐色或灰白色;外革片长0.66毫米,楔片0.35毫米。足淡黄褐色,股节外侧色较深;胫节毛长不超过该节直径。雄阳基侧突叶部较狭细,弯曲约成一直角,有一细小的齿,紧贴叶中部前缘;鞭部短,几不伸过或稍伸过叶的末端,基部成狭叶状扩展,扩展部分长占整个鞭长的2/3,其末端有一向上翘起的小突起。雌虫交配管基段弯曲成直角状,端段细长,直径为基段的1/2,比基段长。
若虫无翅,体型呈椭圆状,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取食后体色逐渐变为橘黄至黄褐色,多分为5龄,也有少数分为4龄;2龄时部分个体的翅芽。卵为短茄形,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长约0.5毫米,最宽处0.21毫米,直径0.1毫米,常产卵于栖息植物嫩叶叶柄、叶脉组织和嫩茎内,卵盖白色外露,有花纹,边缘隆起,向内凹陷,凹陷中央又略为隆起。
能捕食蓟马、蚜虫、粉虱(主要取食卵)、螨类等一些小型昆虫的卵或若虫,有时也会取食花粉。在北京地区,东亚小花蝽一年可繁殖5~8代,每代历期约为一个月,世代重叠现象明显,3月下旬即开始在苜蓿、杂草上少量出现,到4月中旬可见到越冬代小花蝽开始活动,5月下旬能网捕到若虫和雄成虫,9月下旬开始以交配的雌成虫在树皮缝隙及小麦、蔬菜、绿肥、杂草等多种越冬作物的枯枝落叶处越冬,具有群集越冬的现象。山东地区一年繁殖7~8代,每头雌成虫每代可以产70粒卵,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孵化率为90%左右。如果是在室内繁殖,温度25℃左右,湿度在60%~90%的条件下,东亚小花蝽的孵化率可接近100%。
由于其捕食量大,捕食效率高,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成虫和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在防治高密度西花蓟马种群时效果尤为明显。在日本,东亚小花蝽已经成功用于农田生态系统和温室中茄子上的南黄蓟马(Thrips palmi)等的控制。2011年,利用东亚小花蝽成功防治了中国河南驻马店温室辣椒上的蓟马、朱砂叶螨和蚜虫。
欧美地区已有多家公司对其他小花蝽进行商品化生产,中国对大规模人工饲养东亚小花蝽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利用害螨、蚜虫、蓟马等昆虫和螨类等动物源饲料,以及植物花粉、嫩玉米粒、啤酒酵母液等植物源饲料和微胶囊等人工饲料饲养东亚小花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未能达到规模化饲养的要求。
扩展阅读
- 蒋月丽,武予清,段云,等.释放东亚小花蝽对大棚辣椒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2):414~417.
- 王秀果,刘乱臣,马月红,等.棉田棉虫的主要天敌——小花蝽的初步研究.昆虫天敌,1991,(3):29-33.
- 王方海,周伟儒,王韧.东亚小花蝽的生物学及其人工繁殖.昆虫天敌,1998,20(1):42~44.
- 王义平,吴鸿,卜文俊,等.小花蝽属地理分布的研究(半翅目:花蝽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4):389-393.
- 谭晓玲,王甦,李修炼,等.东亚小花蝽人工饲料微胶囊剂型的研制及饲养效果评价.昆虫学报,2010,(8):8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