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花蝽是棉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其捕食范围较为广泛,生物防治效果好。
微小花蝽
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花蝽亚科(Anthocorinae)小花蝽属(Orius)昆虫。
- 拉丁文名称
- Orius minutus
- 目
- 半翅目
- 科
- 花蝽科
- 亚科
- 花蝽亚科
- 属
- 小花蝽属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微小花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偏北部地区,如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新疆等。
体长1.9~2.3毫米。头深褐色,长0.28毫米,宽0.38毫米,头顶中部有纵列毛,呈Y形,两单眼间有一横列毛。雄虫触角第1、2节黄色,第3、4节褐色,雌虫第2节,有时第3节基部大半黄色,其余褐色;第3、4节毛长者大于或超过该节直径;各节长0.10:0.30:0.20:0.22。前胸背板深褐色,长0.29毫米,领宽0.30毫米,后缘宽0.72毫米;四角无直立长毛;侧缘微凹,前半成薄边状;胝区较隆出,中部有纵列刻点毛,其后缘下陷明显,胝区之前及前胸后叶刻点较深,横皱状。前翅爪片和革片淡色,楔片大部分赤褐或仅末端色深;毛被稍长密;外革片长0.66毫米,楔片长0.34毫米。足淡黄或股节深色,后足胫节有时黑褐,胫节毛长不超过该节直径。雄虫阳基侧突叶部的基部和中部极宽,端部迅速变细,接近鞭部着生有一大齿,贴近叶的前缘,鞭部细长略弯,约1/4伸过叶端。雌虫交配管细长,基段长为端段长的1.5~2.0倍,基段直径为端段长的1/5。
微小花蝽一年可发生8代,以成虫态在蚕豆等越冬作物上、落叶杂草堆中越冬,次年2月底3月初开始活动。第四代至第七代主要在棉田及其他作物上活动。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6~7个月,在日平均温度27℃下,完成一个世代约需30天。微小花蝽单雌产卵量平均为30.9粒,而最多可达百余粒。微小花蝽整个未成熟期发育起点温度为9.1℃,有效积温为323℃·日。据室内观察,日平均气温27.3℃时,微小花蝽一生可捕食红蜘蛛800~1000头(粒)。2011年李向永等人对微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进行研究,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2007年汤方等人进行了微小花蝽对温室白粉虱的捕食作用研究,实验表面微小花蝽成虫对温室白粉虱卵、1龄和2龄混合若虫及其3龄若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374和52头/天。更多还原微小花蝽是一种多食性天敌昆虫,不但捕食红蜘蛛各蛛态还可捕食棉蚜、蓟马、绿盲蝽若虫、棉铃虫、红铃虫卵和初孵幼虫,还经常吸食花内的汁液。
微小花蝽具有发生早、数量多、食性广、食量大等特点,能捕食蓟马、棉蚜、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卵及初孵幼虫、盲蝽小若虫等,几乎棉田里的主要害虫都是它的猎物。1980年湖北农科院植保所进行小花蝽棉田释放,证明小花蝽是红铃虫的重要天敌。
扩展阅读
- 雷朝亮.红铃虫生物抑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員会,卜文俊,郑乐怡.半翅目 毛唇花蝽科 细角花蝽科 花蝽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 崔素贞.小花蝽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主要棉虫控制作用的研究.棉花学报(增刊),1994,6:78~83.
- 李向永,陈福寿,赵雪晴,等.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环境昆虫学报,2011,33(3):346~350.
- 雷朝亮,宗良炳,钟昌珍,等.温度对微小花蝽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