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生物防治学 . 〔植物害虫天敌〕 . 〔捕食性天敌昆虫〕 . 捕食性蝽

捕食性蝽

/Predatory Stink Bugs/
条目作者张礼生王娟
条目作者张礼生

张礼生

王娟

王娟

最后更新 2023-09-27
浏览 287
最后更新 2023-09-27
浏览 28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杂食性或肉食性半翅目天敌昆虫的通称。

英文名称
Predatory Stink Bugs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可捕食蚜虫、螨类、叶蝉、蓟马、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初孵幼虫等多种害虫,是众多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的实践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

捕食性蝽类昆虫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花蝽科(Anthocoridae)、蝽科(Pentatomidae)中的益蝽亚科(Asopinae)、盲蝽科(Miridae)、猎蝽科(Reduviidae)。

东亚小花蝽(Oriussauteri Poppius)属半翅目、花蝽科、小花蝽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四川、内蒙古等地,环境适应能力强,种群数量大,被认为是一种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是林木、果园、温室及农田多种害虫的捕食性天敌,可以捕食蚜虫、蓟马、粉虱、叶蝉、叶螨等多种害虫。

南方小花蝽(Oriussimilis)为中国南方优势种,是南方温室蔬菜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对多种蔬菜上的粉虱、蓟马、红蜘蛛、蚜虫、叶蝉等害虫有着显著控制作用。

黄色花蝽(Xylocoris flavipes)属半翅目,花蝽科,分布较为广泛,主要生活在粮仓内,能够捕食包括粉斑螟蛾、印度谷螟、大蜡螟以及麦蛾在内的十三种仓库害虫,是仓库害虫的有效捕食性天敌。

大眼长蝽(Geocoris)属于昆虫纲半翅目、长蝽科、大眼长蝽属,是棉田中的优势捕食性蝽类,是蚜虫、蓟马、叶螨、盲蝽、飞虱、叶蝉、夜蛾等多种农业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中亚、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也较为广泛,共记录有16种,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山东、陕西、四川、云南,其中分布最广的种为白翅大眼长蝽(G.pallidipennis),与本种同属的还有其他种类,如斑足大眼长蝽(G.punctipes)、黄纹大眼长蝽(G.ater)、沼泽大眼长蝽(G. uliginosus)和光滑大眼长蝽(G.lubra)等。

叉角厉蝽(Cantheconidae furcellata)属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厉蝽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南部省份,能够捕食隐纹谷弄蝶、茶带蛾、尘污灯蛾、芝麻荚野螟、绿额翠尺蛾等多种害虫,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强烈的嗜好性,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蠋蝽(Arma chinensis)又名蠋敌,属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蠋蝽属,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对榆紫叶甲、扁刺蛾、松毛虫、象鼻虫等害虫抑制作用明显,捕食范围涵盖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半翅目等多个目害虫,是一种应用价值前景广阔的捕食性天敌。

刺兵蝽(Podisus maculiventris)属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刺兵蝽属,原产于北美地区,中国于1983年从美国引进,主要取食棉造桥虫、棉铃虫、茶尺蠼、茶卷叶蛾等多种害虫。

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属半翅目盲蝽科,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杂食性昆虫,可捕食鳞翅目低龄幼虫、粉虱的成虫和若虫、同翅目蚜虫等,对菜田小型害虫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在保护地蔬菜上生物防治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国外注册为天敌昆虫产品,释放应用于保护地果蔬生产。

中华微刺盲(Campylomma chinensis)属半翅目盲蝽科微刺盲蝽属,对茄子上的烟粉虱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对取食龙眼的多种害虫的卵也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塔马尼猎盲蝽(Dicyphus tamaninii)属半翅目盲蝽科马尼猎盲蝽属,对温室白粉虱、西花蓟马、棉蚜等害虫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西方猎盲蝽(Dicyphus hesperus)属半翅目、盲蝽科、西方猎盲蝽属,为杂食性蝽,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是温室白粉虱、二斑叶螨等害虫的天敌。

黑暗长脊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属半翅目盲蝽科黑暗长脊盲蝽属,原产自地中海地区,主要取食温室白粉虱、烟粉虱、二斑叶螨和部分鳞翅目害虫的卵,已在国外进行了商业化生产。

多数中型及中小型,蝽科、盲蝽科捕食性蝽体长约2~3厘米,花蝽科、长蝽科个体一般较小,体长约2~3毫米。身体多为椭圆形,背面常较平坦;头多平置,头顶与额愈合,无缝线分割,唇基发达,腹面具外咽片。颈部常为前胸背板所遮盖。幕状骨缺。单眼一对,或无。触角多数为长形而4或5节,少数类群节数较多。刺吸式口器,喙较粗壮,活动范围较大。胸部背面外露部分以前胸背板为主,发达。翅两对,前翅革质,由革片和瓜片两部分组成:后部为一狭片,称爪片;其余的宽大部分称革片,两部分之间以一称为爪片缝的横线相隔,可以相互活动。花椿科革片前方分割出一块狭片,称缘片。盲椿科的革片端方有一分割的三角形小片,称楔片。后翅膜质,翅脉明显。足3对,位于胸部,步行足或捕捉足。腹部通常10节,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八腹节。产卵器分为针状两类,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三产卵。雄虫第九腹节变形为生殖节、或称生殖囊、尾节;在其后端有一对片状的抱器,有时抱器左右不对称;阳茎及附器包藏于该节之中。第八腹节退化成环状。

捕食性蝽整个生长过程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多数科属一年可繁殖多代,少部分种类(如蠋蝽)在部分地区一年仅繁殖一代。一般以成虫越冬,少部分,如盲蝽科部分种类,以卵越冬。

在若虫和成虫阶段,捕食性蝽均可取食蚜虫、螨类、叶蝉、蓟马、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初孵幼虫等多种害虫。

室内以鲜活柞蚕蛹可以实现蠋蝽的大量繁殖。以米蛾卵和芸豆叶组合或以柞蚕蛹为人工饲料的外源动物蛋白室内饲养大眼长蝽,均可连续饲养三代;蜡卵人工饲料饲养的大眼长蝽与野生种群个体比较,其重量、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摄食容量及消耗率均无明显差异;以牛肉和牛肝为主成分的人工饲料饲养斑足大眼长蝽至少长达60代。

释放前,可通过快速冷驯化提高捕食性蝽类天敌昆虫耐寒性,延长产品货架期,实现其长期贮存。释放后生态环境如作物间、套作模式及格局、植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生态系统、释放龄期、释放时间等均会影响天敌昆虫释放后的控害效果。同时应避免烟碱类合成农药对捕食性蝽类天敌昆虫的毒效作用以及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系统的影响。

  • 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 刘丰姣.食物对大眼长蝽Geocorisp营养生理生化及行为影响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 曾凡荣,陈红印.天敌昆虫饲养系统工程.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 RIDDICK E W.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factitious prey and artificial diets on life parameters ofpredatory beetles,bugs,and lacewings: a mini~review.BioControl,2009,54(3):325~33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