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出台,在该法案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探讨认为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也需要评估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但因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多数评价报告不尽如人意。故社会影响评价指南和原则编委(ICPGSIA,1994)建立了社会影响评价指南和原则。R.伯奇(Rabel J.Burdge)和F.范克莱(Frank Vanclay)对社会影响评价给出过定义:事先对特定政策和项目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和估计,特别是国家、州、省环境政策立法方面。社会影响包括任何公共或私人活动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和文化影响。文化影响(道德、价值观和信仰等)能起指导作用并使人们对自己及所处社会的认知合理化。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社会评价课题组认为,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应涵盖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4个大的方面的44项社会因素。具体评价时应结合各项目特点选择有关的社会因素,并不要求对各社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包括成本分析、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社会影响分析。
成本分析包括守法成本和执法成本的分析。守法成本:①资本投入。指的是企业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的投入,计入固定资产购买,包括设备购买的费用,以及设备安装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②年可变成本。包括聘请设备操作人员、监督人员、维护人员的费用,以及用于维护、替换的材料成本,使用电力、蒸气、煤气等能源的成本,以及废物处理的成本。③年固定成本。资本投入的费用,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贴现率进行折旧,计入年固定成本,此外,设备运行的经常性费用、行政费用、资产税、保险等也被计入年固定成本。④年成本。年可变成本与年固定成本之和计为企业污染治理的年成本。执法成本指的是政府部门为监督企业达标排放,所支付的成本。包括污染源排放监督性监测成本、环境质量监测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等。结合年鉴和实地调研,获得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数量、办公面积、办公经费、工资等方面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估计执法成本。
①环境质量预测。按照环境规划的要求,污染源必须达标排放,环境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运用rollback削减法。②环境收益。环境的健康价值,在于环境污染,会导致急性病、慢性病及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环境的社会福利,包括解决环境污染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下降、建筑物腐蚀、能见度下降、美学价值丧失等。生态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维护等多个方面。③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④环境价值的货币化。环境物品多数不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而对环境价值的货币化,需要用到的评估方法有陈述偏好法、旅行成本法、隐藏价格法等。
对将来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贴现,比较贴现后成本和收益的大小,若成本大于收益,则环境保护在经济效率上是无效的,若成本小于收益,则是有效的。选择合理的贴现率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贴现率反应的是经济人对于资本的时间偏好,经济人倾向于现在消费,若将消费推迟到未来,则需要向经济人支付一定的补偿,所支付补偿占资本的比例即为贴现率。贴现率是社会的时间偏好,长期政府债券的利率被用来作为贴现率的近似,因为这种债券满足社会时间偏好的长期和无风险的两个特征,该债券一般为3%。也有将税前私人资本回报率作为贴现率的,一般为7%。
①社会剩余。环境保护要求污染源承担减排责任,污染源为此购买和运行减排成本,会支付相应的执行成本,在长期过程中,污染源可以通过调整产量的方式向消费者转嫁成本,在污染源达标之后产生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新的市场均衡,从而出现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②工作岗位的减少。企业削减产量后,工作岗位会随之减少。减少的工作岗位按削减的产量等比例计算。③公平性。计算环境成本由谁承担,包括计算低收入群体以及少数民族所承担的环境成本。④结构性调整。运用一般均衡模型,计算一个产业环境排放标准的执行,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从而估算对社会就业、贸易、通胀、创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