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肩绿盲蝽是水稻产区稻飞虱和稻叶蝉等害虫的卵及若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分布区域广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天津、河南、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还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斐济、美国、大巴科巴岛、萨摩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等地区。
黑肩绿盲蝽
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嗜卵盲蝽属(Cyrtorhinus)的一种。又称苍翅盲蝽。
- 拉丁文名称
- 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 又称
- 苍翅盲蝽
- 目
- 半翅目
- 科
- 盲蝽科
- 属
- 嗜卵盲蝽属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卵呈茄子形或似断头香蕉,散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的组织内,卵顶有椭圆形卵帽,留在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外的卵帽如针尖大小,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红褐色、黑褐色,卵发育至后期时出现一对红色眼点,近孵化时呈青绿色。
若虫体形似麦长管蚜,绿色或黄绿色,触角低龄时2~4节,基部淡黑褐色,各节随龄期增大逐渐变黑褐色,足胫节基部褐色,至羽化时消失。
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黄绿色,头部中央前方至头顶中央有一个近菱形的黑褐色大斑。复眼黑色,大而突出;触角4节,丝状,约与体等长;头部宽扁,刺吸式口器,颈黑褐色,前翅前半部分为绿色,后半部分为黄褐色。雌成虫体型较肥大,前翅末端膜质部颜色较淡,产卵管棕褐色明显外露于第八腹节;雄成虫较瘦,前翅末端色较深。
黑肩绿盲蝽每代历期因温度而异,各地发生代数不一,湖南全年发生5~6代,福建、贵州等地发生7~8代。一般以成虫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稻区越冬,在中国浙江、湖南和四川等地不能越冬。卵多在白天孵化,尤以7~10点和14~16点孵化最多。刚孵出的若虫不活动,在卵壳附近的叶鞘和叶片处停息数分钟后,才开始爬行,寻觅食料。绝大多数若虫脱皮4次共5龄,仅少数若虫为4龄或6龄。老熟若虫多在夜间羽化,刚羽化的成虫不甚活跃,全体呈乳白色,其后逐渐变为淡绿色至黄绿色。成虫羽化后需经补充营养才能大量交尾,羽化后2~3天内交尾,少数可当天交尾。成虫几乎整天可进行交尾活动,雌虫在交尾后的当天便开始产卵,直到死亡前1~2天才停止产卵,其产卵的寄主有水稻、稗草、异型莎草和无芒臂形草等。雌成虫一般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但产卵量极少。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与温湿度、猎物种类、数量、发育期等因素有关。
若虫、成虫多在水稻中下部尤其是基部活动,喜欢在湿润的水稻长势嫩绿且害虫发生多的田块活动。成虫反应灵敏,行动活泼,趋光性较强,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每年6月成虫随稻飞虱的迁入出现在中国稻区。它有一定的假死性,在受到突然惊扰时,有坠地假死习性,但时间不长,很快就恢复正常。此外,成虫的耐饥性也很强。黑肩绿盲蝽的猎物种类很多,可捕食褐飞虱、白背飞虱、灰稻虱、玉米飞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二化螟、三化螟的卵和若虫,偶尔也可捕食其成虫;地中海实蝇、大青叶蝉、电光叶蝉、大螟、米蛾的卵以及稻纵卷叶螟的初龄幼虫等。
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寄主植物、食物、农药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捕食能力也因龄期、自身密度、猎物密度、猎物产卵部位、水稻品种及氮肥水平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在田间黑肩绿盲蝽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平均捕食率可达30%~50%;对褐飞虱卵的捕食率一般约30%,高的达70%以上。尽管黑肩绿盲蝽的田间种群增长率较高,但它在田间的初始种群密度很低,在中国华东稻区一般要到9月份才进入盛发期,如晚稻或单季稻后期才能发挥较好作用。因此,如果在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迁入中国稻田之前,能通过人工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方式,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初步建立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对于稻飞虱的生物防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田间释放黑肩绿盲蝽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发生已经在日本取得了初步结果。
扩展阅读
- 李超,刘洋,陈恺林,等.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迁入及迁出的影响—湖南省益阳市个例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01):86~94.
- 齐会会,张云慧,蒋春先,等.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伴迁行为研究.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02):171~177.
- 郑许松,何晶晶,徐红星,等.黑肩绿盲蝽耐饥饿能力的研究.应用昆虫学报,2014,(01):67~72.
- 陈建明,程家安,何俊华.黑肩绿盲蝽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昆虫知识,1992,(06):370~373.
- 朱明华.黑肩绿盲蝽的迁飞观察.昆虫知识,1989,(06):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