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作用主要由捕食者、被捕食者和捕食关系组成。生物防治中,捕食者通常对目标保护作物无负面影响,为益虫;被捕食者通常为害目标作物,是需要防治的害虫;捕食关系是肉食性。捕食的结果通常是被捕食者死亡,也可能不会死亡,视捕食关系的强弱而定。如捕食螨可捕食严重为害多种作物的害虫——红蜘蛛和叶螨;七星瓢虫捕食多种蚜虫;典型捕食性昆虫草蛉已经成功应用于防治棉铃虫、蚜虫;赤眼蜂已成功地用来防治各种鳞翅目农业害虫。
首页
[{"ID":42424,"Name":"农学"},{"ID":69406,"Name":"植物保护学"},{"ID":98252,"Name":"生物防治学"},{"ID":98262,"Name":"〔生物防治学基本理论〕"},{"ID":98263,"Name":"〔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理论〕"}]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生物防治学 . 〔生物防治学基本理论〕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理论〕捕食作用
/predation/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1次
生物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生物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在生物防治中指一种昆虫捕获并取食同种或另一种昆虫的现象。
- 英文名称
- predation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讲,在某种害虫为害作物严重时,释放或培育其天敌即捕食者,经过一段时间,捕食作用可将被捕食者即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大大减少作物的受害程度。相较于化学药品防治害虫的高农药残留、高人体副作用、污染环境等日益突出的缺点来说,是一种绝佳的生态环保型害虫控制手段,现已有许多成功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的案例。从生态学角度来讲,捕食者通过捕食作用可防止单一物种占主导地位,来增加社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入侵可能性。
由于捕食者即天敌会因有充足的食物来源而大量繁殖,故在被捕食者急剧减少,天敌数量猛增难以控制后,反而会带来棘手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捕食关系,合理释放捕食者数量来控制害虫是目前主要研究课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已发现的可防治害虫的天敌种类很少,而为害各种主要作物的害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故更多种类的天敌捕食者亟待开发、应用。
扩展阅读
- 汪小东,刘峰,张建华,袁秀萍,赵伊英.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作用.植物保护学报,2014,(01):19-24.
- 徐学农,吕佳乐,王恩东.国际捕食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02):163-174.
- 石建斌.捕食风险的种群动态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动物学杂志,2013,(01):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