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生物防治学 . 〔植物害虫天敌〕 . 〔捕食性天敌昆虫〕 . 捕食性草蛉

捕食性草蛉

/predatory Lacewing/
条目作者李姝

李姝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39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3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捕食性草蛉脉翅目草蛉科的天敌昆虫的通称。

英文名称
predatory Lacewing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捕食性草蛉的成虫和幼虫属捕食性,主要捕食蝽类、蚜虫类、螨类、介壳虫、粉虱虫等微小昆虫,如盲蝽、粉虱类、红蜘蛛类、麦蚜类、棉蚜、菜蚜、烟蚜、豆蚜、桃蚜等害虫。另外,还可以捕食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幼虫,如棉铃虫、地老虎、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常见的种类有是众多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的实践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

体形中等,翅无色透明,多呈淡草绿色或黄褐色,复眼有金属光泽而成为易识别的一个特征。

捕食性草蛉昆虫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有86属1800余种,世界性分布。中国记载15属约240种。常见的草蛉种群有: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大草蛉(C.septempunctata)、丽草蛉(C.formosa)、普通草蛉(C.carnea)、亚非草蛉(C.boninensis)、晋草蛉(C.shaxiensis)、叶色草蛉(C.Phyuochroma)、载草蛉(Anomalochrysopasp.)、八斑绢草蛉(Ancylopteryx octopunctata)。在中国分布与地理、生态及气候环境有关。①热带种类由南向北递减,如边草蛉属(Brinckochrysa)、尾草蛉属(Chrysocerca)、玛草蛉属(Mallada)等,它们分布的最北端基本上以长江为界,个别属的一些种类可达黄河南岸。②北方种类明显向南扩散,如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等。③三阶草蛉属的分布呈现西—东分布格局。④广布属种类多样性显著,如通草蛉属、叉草蛉属、草蛉属等,分布区域广且种类丰富。

草蛉是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阶段。

成虫(adult)。多为中型昆虫,一般均呈草绿色,复眼金色或古铜色。触角丝状,细长。前、后翅相似或前翅宽大,翅多无色透明,少数有褐斑。

卵(egg)。椭圆形,一般颜色由绿色到乳白色,长度为0.7~2.3毫米,在卵的末端有卵孔,卵壳外层是一层蜡质,胚胎发育可以透过卵壳观察到,在孵化前,幼虫的轮廓清晰可见。根据卵柄的有无可把卵分为有柄卵和无柄卵,有柄卵2~26毫米。

幼虫(larva)。草蛉幼虫头部扁宽,丝状触角位于眼的前方背面,上颚长而略弯,内侧无齿,为嚼吸式口器;体躯呈纺锤形,体粗糙,两侧多有刺或瘤突,丛生刚毛;足端两爪间都有明显的中垫。

蛹(pupa)。为强颚离蛹(diotioous pupa),足可以自由活动,卷曲的触角位于翅旁边,成虫身体轮廓可通过蛹皮看到。卵圆形的茧由多层白色或者黄色丝线组成,丝线的粗细不同,但可以很结实地粘于一起。茧通过外层蓬松的网格固定于寄主上,其长度1.5~7.0毫米,蛹较大的种类,茧的上面有一条银色带。

草蛉一年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同一地区不同种类的年发生世代数各异,同一种类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亦不同,往往随着发生地的南移而增加。草蛉成幼虫的食量均较大,故称为“蚜狮”。如大草蛉幼虫一生(8~10天)可食蚜虫600余头,多者可达900余头,成虫(5~8天)平均可食蚜虫488.22头,一个世代每个草蛉平均能消灭1041.44头蚜虫;在日本札幌饲养的丽草蛉,一个幼虫一生(15天)平均食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2077头,一个成虫则食蚜达4000头以上。老熟幼虫在植物的枝、叶及树缝隙结茧化蛹。成虫产卵于植物上,卵基端有长柄。

中国草蛉中的广布型和偏北方型的种类普遍存在越冬现象。而属南方型种类,如红肩尾草蛉(Chrysocera formosana)、八斑绢草蛉以及亚非草蛉等,在广东省南部地区则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在自然界一年四季均可见到各个虫态个体活动。中国常见具有越冬习性草蛉,大部分种类以预蛹期在茧内越冬,如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和晋草蛉等,其越冬代的老龄幼虫在枯枝落叶堆、树缝、枯皱卷曲叶片内或树干、枝条上结茧越冬。草蛉普遍存在滞育现象,但不同种类发生在不同发育阶段。

草蛉在国外繁殖、生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利用麦蛾卵或人工饲料大量繁殖普通草蛉获得了成功。中国在改进米蛾饲养技术、提高人工饲料效果和人工模拟卵、扩大田间释放草蛉技术等都有较大进展。利用普通草蛉控制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美国利用诱集草蛉的方法来增加苜蓿地草蛉的数量,成功地控制了蚜虫危害。苏联在1971年已经成功地利用四斑型大草蛉来防治温室中黄瓜上的蚜虫和其他蔬菜害虫,效果十分显著。其他如欧洲的匈牙利、法国、荷兰和美洲的墨西哥等国家都对草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多成果。1978年,米斯扎克(Miszczak)和尼姆茨克(Niemczyk)利用普通草蛉控制欧洲红螨(Panonychus ulmi)。20世纪80年代,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实现了草蛉的商品化生产和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国在利用草蛉来防治农林害虫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省民权县利用中华草蛉防治棉铃虫,棉铃被害率减轻37.4%~84.6%。北京郊区每亩棉田释放中华草蛉的卵2万粒,棉铃虫减少77%~80%。河北唐山市郊区5~6月在苹果红蜘蛛繁殖季节喷药一次,放草蛉一次,红蜘蛛的控制率在90%以上。

  • 杨星科,杨集昆,李文柱.中国动物志:草蛉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包建中.中国生物防治.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彩万志,花保祯,庞雄飞.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 王迪轩,吴岐山.捕食性天敌“草蛉”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农民科技培训,2011,(3):19-1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