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环境社会学 . 〔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条目作者龚文娟

龚文娟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414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4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可长久维持的良好状态。

英文名称
sustainability
所属学科
社会学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基于可持续性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活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使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连续性潜力,发展保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物质的限度之内。

英文“sustainable”一词出现在17世纪早期,当时该词含义是可忍受的或可辩护的,到1965年,开始具有在一定水平上持续的能力之意。名词“sustainability”最早出现在1907年,当时该词主要为法庭用语,法庭上律师陈述和抗辩的有效性。到1972年,作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趋势的术语,“可持续性”最早出现在英国,1974年出现在美国,1978年开始陆续出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相关文件中。

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的能力,是可持续性的基本要义。可持续性包括三要素的可持续性,即①环境与生态要素的可持续性,指人类活动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性的标志,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应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②经济要素的可持续性,指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承认通过经济增长提高人类福祉的必要性,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具备可持续性;③社会要素的可持续性,指国家和地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内尽量创造保障人民公平、自由、安全的社会环境,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资源分享和风险承担上体现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争取多方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协作行动,发展共同的利益和责任感,促进人类自身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

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此同时,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以提高社会成员福祉为目标,所以,可持续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只有在每一个时间段内保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该社会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思路,学界涌现相关基础理论,如知识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资源永续利用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论等,并发展出一系列可持续性测量指标,对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在公共政策和行动领域,联合国和世界诸多国家围绕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议题,陆续召开各层次人类环境会议,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布相关环境与发展宣言,成立相应的研究和行动机构,汇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系统化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 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 KIDD C V.The evolution of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1992,(5):1-2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