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环境社会学 . 〔古典理论和相关思想〕

自然的人化

/humanization of nature/
条目作者卢春天

卢春天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273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27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马克思主义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

英文名称
humanization of nature
提出者
K.马克思
所属学科
社会学

自然的人化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书中使用的名词并非“自然的人化”,而是“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自然的人化”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实践美学的创始人李泽厚1959年《山水花鸟的美》中首次提出的,但在之前的多篇论文用的是“人化的自然”。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一方面导致自然因素的改变,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另外一方面也使得人类摆脱了单纯的动物心理,具备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性,具有欣赏美的能力。李泽厚把自然的人化分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自然的人化指人类对于人所处的大自然的实践改造,使得自然由一种陌生对象变成人的精神家园,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内在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的心理结构的人化,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进行斗争和实践改造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单纯的动物心理而变成“人化”的心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外在自然的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而内在自然的人化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人类具有了欣赏自然美的可能和能力,因此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具有“人化”与“反人化”两种倾向,前者指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通过这个过程,人类由被动服从于自然规律转变为可以主动掌握自然规律并为人类所利用,并且能够根据所掌握的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立了强大的社会本体和工具理性。但与此同时,还有反人化的倾向,即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因此,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转向人自然化,即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成为努力的方向。

  • 李泽厚.美学四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1.
  • 张馨伊.“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5:60-61.
  • 徐碧辉.论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学说.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