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一系列社会要素影响着工程,同时工程又会对社会诸方面要素产生广泛的渗透性影响。
工程社会评估基本性质为:①包容性。工程的社会评估特别强调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出场”和“参与”,而不是简单让评估专家进行闭门“论证”,更不是由政府部门或者工程建设者单方面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要给予特别关注,从而使工程的社会评估成为提升工程“包容性”的可行方式。②建构性。工程的社会评估不是“静态”的对“客观”现实的审视,也不是对工程的未来进行的单纯预测,而是对期望的、可接受的未来工程和社会状态的前瞻性“建构”,通过这个建构过程,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估特定工程方案或活动的可能后果,共同发现并避开潜在风险,共同构想未来希望达成的事态及实现路径。③试验性。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工程的社会评估是一个试验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才得以尝试性地建立工程与社会的关联体,并在不断的调试中最终帮助工程调整自身和嵌入社会。工程社会评估的常用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社会经济调查、利益相关者分析、机构分析、社会性别分析、社会影响评价、贫困评价、社会风险评估、参与式评估等。工程的社会评估要取得实效,决定因素为:法律捍卫下的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官方认可的规范操作、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决策机制。
工程的社会评估的作用体现在:①将社会分析和公众参与融入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有助于工程项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而为社会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如减轻或消除贫困、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维护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等。②工程的社会评估是对工程的财务评估、经济评估以及环境评估的扩展和补充,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工程更好地“嵌入”社会。通过社会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工程项目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社会不稳定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乃至消除。工程的社会评估促使工程决策者和建设者充分听取民意、关注工程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就有可能成为了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