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声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起的。声调发生学这一术语由J.A.马提索夫在1973年提出。但早在1954年,A.-G.奥德里古尔就已发现越南语的声调产生与辅音韵尾失落和音节首浊音特征消失相关。在其他语言中,例如拉萨藏语,音节首辅音的浊特征失落产生出两项声调对立。
一些研究者相信,汉语的声调也是后起的。原因基于以下假设。
其一,辅音或元音的特征转移或影响。这种观点可细分为音节首辅音(声母)起作用、音节尾辅音(韵尾)起作用、元音起作用三种不同看法。音节首辅音对音高的影响可概括为清—高和浊—低,即清辅音导致较高的音节音高,浊辅音导致较低的音高。当语言中的辅音特征丧失,音节原有的非对比性音高差别就会凸显,承担区别意义的功能。最早系统论述辅音清浊对声调产生影响的是法国学者H.马伯乐。之后,这个观点被李方桂、徐通锵等学者接受。韵尾说论述源于奥德里古尔的《越南语声调的起源》(1954)一文。持有此观点的学者也相当多,例如梅祖麟、瞿霭堂等。还有学者认为,元音的松紧、长短和固有音高等语音性质会影响声调的产生。例如,袁家骅假设,共同汉藏语元音分松紧,松元音构成的音节声调较低,紧元音构成的音节声调较高,声调伴随元音松紧而自然产生,而王力提出上古汉语韵母长短与声调产生有关。
其二,生理发声因素促成。江荻从嗓音发声角度,提出人类嗓音发声特征的变迁是声调起源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因素,成系统的音段或特征变化则是促成声调产生的必要外因条件。
其三,多种因素促成。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声调的发生、起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探讨声调起源问题,还要注意区分声调的最初发生与之后的进一步分化、衍生。这两个过程虽然相关,却是有区别的两种语言演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