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灾害(catastrophe)。其中,“灾”指各种致灾因子,关注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中孕育的致灾因子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害”描述的是承灾体的负面反应,指“灾”所造成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严重不利结果或该严重不利结果出现的成灾过程,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恶化等。“灾”指的是作用者,是作用方;“害”指的是作用的后果,是被作用方表现出来的结果。
自然灾害即人力不能支配的各种自然力在短暂时间内突然形成、出现所导致致的灾害,以及虽然有其积累发展过程但人力无法抗拒、化解或逃避的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气候变化灾害、空间灾害等。
人为灾害指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行为本身蕴藏着的各种危险因素因社会规则、技术缺陷或人为失误的约束或作用而未能及时被认识、化解、逃避,终至于积累到超过其临界程度而爆发的灾害,包括生产性事故、交通事故、疫灾、饥荒、恐怖袭击、战争暴乱等。
虽然习惯上灾害按致灾因子的属性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但二者并非黑白分明、互不干涉:很多灾害的成灾过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为的因素。灾害学就是研究各种致灾因子、成害过程、灾害防范的研究性学科。
在古代社会,饥荒、洪水、瘟疫、地震构成自然灾害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中关于灾害发生、危害情况得记载众多;由于科技水平限制,古代的灾害学着重定性描述。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类灾害问题的关注日益高涨,日本、美国、英国等先后创办研究灾害的杂志;同时,中国的灾害研究也蓬勃兴起。
1983年,中国学者倡议建立自然灾害学,并对灾害学研究做了初步分析。1984年,中国学者对灾害学进行初步解释:“灾害学是研究大自然对人类危害、并设法使之减轻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1986年,《灾害学》杂志创办,1986年《农业考古》发表了“灾害学概说”一文,就灾害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历史渊源、分支学科、灾害学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灾害学的学科框架进行了初步描绘。
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灾害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行动,中国灾害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国际减灾十年”行动的结束和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实施,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所高度重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正式把“灾害学”列为一门学科,属于“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以灾害学为代表的关于灾害的综合研究领先于国外。
灾害分支学科可分为要素灾害学、理论灾害学、灾害防治学三大类。
要素灾害学:对组成灾害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的科学,如地质灾害学、气象灾害学、环境灾害学等。
理论灾害学:对灾害的基本理论及灾害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如灾害地理学、灾害经济学等。
灾害防治学:对有关灾害的防治原理、原则、方法、技术进行研究的科学,如灾害预测学、灾害管理学、防灾减灾工程学、应急技术与管理学,灾害保险学等。
灾害学的相关学科也包括三大类:有关致灾因子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学、大气科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等;有关承灾体的社会和人文科学,如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和管理科学;有关灾害系统综合性的科学,如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
基础理论灾害学:以探索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机制、影响和扩展机制,阐明它们的一般法则和原理,确立灾害的预测、预防、减轻及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包括:灾害动力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灾害毒理学、灾害医学、灾害地理学、生态灾害学、环境灾害学、灾害信息学、灾害社会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伦理学、灾害管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法学等。
应用灾害学:主要是在基础理论灾害学的指导下,寻求各自然灾害的防、抗、救灾的法制、体制、机制、设备、计划及具体措施,实现有效防范灾害风险、因灾损失最小化的学科[7]。主要包括:防灾减灾工程学、应急技术与工程学、灾害评估学、风险分析与管理学、灾害区划学、减灾系统工程学、灾害保险学等。
分类灾害学主要按减灾部门及区域做出划分:①按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属性,分为气象灾害学、地震灾害学、地质灾害学、海洋灾害学、农业灾害学、生物灾害学、空间灾害学等;②根据灾害所涉及的产业部门,分为工业灾害学、农业灾害学、建筑灾害学、交通灾害学、旅游灾害学、军事灾害学等;③根据灾害影响的区域特征,分为城市灾害学、农村灾害学等。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与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人类安全的科学和技术所需的科学技术理论。安全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的是各类安全工程技术,如各类安全设备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安全管理方法等;处在安全科学的技术科学层次的有安全人机学、安全教育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等;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是安全学、安全史学和安全数学等。
安全科学和灾害学之间各有其特殊性,但又有其共性,二者都是为了保障人类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二者的区别,一方面表现为对致灾因子的覆盖范围不同,灾害学和安全科学概念上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人为灾害,但习惯上灾害学主要指自然灾害,安全科学主要指人为事故;另一方面,灾害学更强调“害”的严重性,排除一般性的、后果较轻的安全事故。不过,安全科学和灾害学确实存在相当程度的互通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与分支学科自然灾害学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灾害指由于自然界发生的各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不正常现象。自然灾害学的灾害学研究对象限定在大自然孕育的致灾因子所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空间灾害、大气圈、水圈灾害、岩石圈发生的各类灾害等。
与分支学科人为灾害学的联系表现在:人为灾害指由于人类、人群或个人的不当行为(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对自然条件、环境或社会安定、他人或自身生命、财产等造成损失的各种事件。人为灾害具有非突发性、可防范性、潜伏性、渐变性和惩罚性。
灾害学虽然历史不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许多学术机构,同时创建了对其展开专门研究的报章杂志。
国外著名的研究机构包括:美国自然灾害研究和应用中心、美国克拉克大学灾害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日本国立地球与防灾研究所、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等。中国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人保财险灾害研究中心、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机构包括: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亚洲灾害防御中心等。
有关灾害学的研究刊物包括:美国刊物《自然灾害观察者》《科学事件快报》等,英国刊物《灾害管理》《灾害研究和实践国际杂志》等;日本刊物《自然灾害科学杂志》《灾害》等;瑞典刊物《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通讯》等;中国刊物:《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国际灾害风险科学》等。
中国灾害学的创始人谢礼立积极参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他从地震与防灾工程专业走向安全科学和技术研究,走向灾害学。许厚德作为中国灾害管理学的创始人,翻译出版了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刊物STOP Disaster中文版和其他联合国有关减灾出版物。学科代表人物史培军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体系,建立“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完成了21世纪以来中国若干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评估。
灾害学主要探索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规律,分析各类灾害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研究其成因机理和致灾过程,寻求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的系统对策,最终实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福祉的目标,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近年来,灾害的研究对象出现汇流现象:最初,灾害基本上只包括地震和洪涝、干旱等典型自然灾害事件;后来随着环境公害事件世界范围引起关切,源于环境和资源的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健康的事件乃至于生态灾难事件也归入灾害领域;再后来,关于灾害中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的相关研究,如自然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灾害经济学、灾害社会学、防灾减灾工程学等都在不断地、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灾害学的组成部分。
灾害学研究范围的界定问题。灾害学不应替代或重复其分支学科,在学科目录上,与灾害相关的学科可以不列入灾害学的范畴;而灾害学应集中研究灾害现象发生、发展、防范所固有的、共同的理论和方法学。
研究方法问题。如果剥离开具体灾害分支各自的研究方法不谈,则灾害学自身独特的方法学还没有成熟。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灾害学,可能会借助系统工程学和风险分析中的方法学。
灾害学与安全学科的关系问题。灾害学应该属于广义的安全学科;但灾害学强调“害”的严重性,属于严重的公共安全所关注的主题。传统的安全学科关注小安全(生产安全或行业安全),这与灾害学中涵盖自然致灾因子所带来的独特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区别。未来应深入整合甚至重构安全或灾害学科。
灾害学与环境和生态学科的关系问题。在灾害学视角下,环境和生态学科是重要的承灾体,环境生态系统的规律影响到承灾体的脆弱性、坚韧性,因此研究灾害学必然研究环境生态系统的规律。但灾害学主要关注“因灾成害”这个现象的规律,需要从负面后果的视角去分析环境生态系统所蕴藏的成害机会和成害规律。
各方各界对灾害研究越来越重视:由于灾害问题广泛分布,后果严重,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扰动和影响越来越大,各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灾害研究的重要性。灾害学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开发、工程实践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国际协作日趋密切。借助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亚洲灾害防御中心等国际和区域机构,各国的灾害研究、防灾减灾救灾经验分享、数据合作、技术合作等会越来越丰富。
灾害研究走向综合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软硬件的普及,灾害研究正从单因子(单个致灾因子或承灾体的单个方面)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即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角度,以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多致灾因子耦合、多要素承灾体的多面脆弱性和系统坚韧性开展研究,注重时、空、强多维度的灾害系统突变和救济方式研究,最终推动灾害学在理论上深化、方法上创新、实践上落地。
- 自然灾害学.
- 安全科学.
- 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 国际减灾战略(ISDR).
-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