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出《群芳谱》。
生于山谷溪旁或山顶疏林中,海拔380~1700米。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野生或栽培。日本、朝鲜有分布。
灌木,高1~4米(图1);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枝圆柱形,粗壮,紫灰色至淡灰色,无毛,具少数长形皮孔。叶对生,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骤尖,具短尖头,基部钝圆或阔楔形,边缘于基部以上具粗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两侧被稀疏卷曲短柔毛;叶柄粗壮,长1~3.5厘米,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直径8~20厘米,具短的总花梗,分枝粗壮,近等长,密被紧贴短柔毛,花密集,多数不育(图2);不育花萼片4,阔物卵形、近圆形或阔卵形,长1.4~2.4厘米,宽1~2.4 厘米,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孕性花极少数,萼筒倒圆锥状,长1.5~2毫米,与花梗疏被卷曲短柔毛,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长圆形,长3~3.5毫米;雄蕊10,近等长;子房大半下位,花柱3。花期6~8月。
观赏植物。花和叶可入药,治疟疾、心悸烦躁、喉痹、阴囊湿疹等症。